七年级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

zuowen 0
七年级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

初中作文散文教案七年级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2.能力培养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1)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初中作文散文教案七年级第二篇

初中三年级作文课教案

确定作文高分标准创作高分优秀文章

一、目标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形成高分文章意识,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二、重点难点讨论优秀作文标准,形成高分文章意识;

学习优秀作文标准,培养优作写作技能。

三、学法

教法设计情境设置→问题讨论→归纳交流→举例分析→提高升华;

教师引——学生动——学生动——教师导——师生互动。

四、时间

分配共2课时:第一课时认识优秀作文标准,形成高分文章意识;

第二课时强化高分文章意识,培养优作写作技能。

五、课前

课前,学生在课外和课内的阅读文章中选出2-3篇优秀文章,自主分析提出优秀文章的3-5条标准;

课前,教师具体分析1-3篇高分习作,确定高分作文标准和优秀文章的写作技巧,并且设计习作训练,考虑培养学生高分作文技能。

语文创新教育实践郭洪安设计

教学环节与过程

一、目标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形成高分文章意识,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二、重点难点讨论优秀作文标准,形成高分文章意识;

学习优秀作文标准,培养优作写作技能。

三、学法

教法设计情境设置→问题讨论→归纳交流→举例分析→提高升华;

教师引——学生动——学生动——教师导——师生互动。

四、时间

分配共2课时:第一课时认识优秀作文标准,形成高分文章意识;

第二课时强化高分文章意识,培养优作写作技能。

五、课前

课前,学生在课外和课内的阅读文章中选出2-3篇优秀文章,自主分析提出优秀文章的3-5条标准;

课前,教师具体分析1-3篇高分习作,确定高分作文标准和优秀文章的写作技巧,并且设计习作训练,考虑培养学生高分作文技能。

第一课时

一、目标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形成高分文章意识,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二、重点难点讨论优秀作文标准,形成高分文章意识;

学习优秀作文标准,培养优作写作技能。

三、学法

教法设计情境设置→问题讨论→归纳交流→举例分析→提高升华;

教师引——学生动——学生动——教师导——师生互动。

四、时间

分配共2课时:第一课时认识优秀作文标准,形成高分文章意识;

五、课前

课前,学生在课外和课内的阅读文章中选出2-3篇优秀文章,自主分析提出优秀文章的3-5条标准;

课前,教师具体分析1-3篇高分习作,确定高分作文标准和优秀文章的写作技巧,并且设计习作训练,考虑培养学生高分作文技能。

教学一环节:

【心境引导】师:在语文学科考试中,优秀作文就是高分文章。我们就把语文考试获得高分的作文定义为高分优秀文章。同学们希望写出高分文章吗?(同学举手回答)请对平时习作感兴趣,自觉学习形成高分文章意识,确定高分优秀文章标准。

教学二环节:

高分优秀文章标准有哪些呢?

请同学们根据课外、课内阅读的优秀文章,草拟高分优秀文章的标准3-5条。

(试举例1篇文章为依据,做口头说明。教师3分钟后巡查,并且抽5-8个学生到讲台的黑板上把自己拟出的高分优秀文章的标准3-5条写出来——公开交流,接着同方、前后自主交流)

师生共同探讨、梳理出高分优秀文章标准近20条(略);

师:请每个同学根据自己在课外和课内的阅读文章中选出的2-3篇优秀文章,重新在黑板上梳理出的近20条标准中确定保留5条;

接着:请2-3个同学交流发言,作简要解说。(完成:拟定标准→例文交流)

教学三环节:

师:示范分析《春笋》中的优秀文章《乡村夜之韵》(附:《分析〈乡村夜之韵〉》),得出有别于前面的新标准:

【板书】高分优秀文章标准:

1、创意新有鲜活题材——立意选材新,有创新意义;

2、含真情有感人语段——有真情实感,让读者如睹、如闻,身临情境。

3、含哲理有感染语段——能熏陶启迪,让读者感悟、理解做人的道理。

4、含特色有优美语言——善于表达,多角度显特色;善用修辞、象征,具体、生动、形象,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合情合理;善用

优美语句、名言、警句;语言得体、简明、连贯。

5、书写规范整体美观——文字、标点书写规范美观;文章体裁、和结构形式

规范美观。

教学四环节:

小结与强化训练——迁移应用、重组创新

1.通过上述讨论交流和例文《乡村夜之韵》分析,我们认识到高分优秀文章的“五美”:题目新颖美,文章整体美,内容真实美,语言艺术美,情感健康美。

2.请同学们完成下列作业

一、请把你自己先前确定保留的5条和刚才分析得出的5条全部记录下来,并结合你所选出的优秀文章重新领悟,建立高分文章意识,明确高分优秀文章标准。

二、请应用“高分优秀文章标准”具体分析一篇优秀文章,采用旁批方法完成。(完成后,同学之间相互检查交流,小组长负责组内选优,学习委员和语文科代表检查汇总情况)

三、课外阅读《春笋》选一篇你喜欢的优秀记叙文,1.说说喜欢的理由。

2.摘录其中优美语句或者语段。

附:《分析〈乡村夜之韵〉》

初中作文课教案作文指导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如何作文取题的技巧能力目标:能运用校园论坛上传作文,并交流;能结合文章内容与标题对文章进行点评。情感目标:让学生喜欢写......

初中作文课教案初稿教学目标:通过写作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性趣,性格爱好。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自我(作文能力评估),并以“我”为主题,内容不限写一篇作文,评估学生的作文水平,促进......

初中作文课教案教案内容: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习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材料。2.训练学生如何将纷繁复杂的材料写成一篇生动的记叙文。【......

作文评讲(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情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1.错别字多2.词语搭配不当3.语句不通顺,口语色彩浓烈4.结构段落安排不合理5.字数不够,字迹潦草6.积累的好词好句无......

初中三年级作文课教案确定作文高分标准创作高分优秀文章一、目标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形成高分文章意识,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二、重点难点讨论优秀作文标准,形成高分文章意识;学习......

初中作文散文教案七年级第三篇

议论文指导:高中生议论文过渡指导(2)

写议论文时,有的文章却脉络不明,似断似连,甚至出现裂痕,缺乏过渡这个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桥梁纽带。不妨回顾一下,我们读过的许多文章,学过的不少课文,之所以如行云流水般通畅自然,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是与恰当安排过渡分不开的。三大文体中不论哪种文体,巧用过渡,都会使文章思路清晰,转换自然,语意分明,文气贯通,结构严谨,全文浑然一体。议论文也是如此。那么议论文中的过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

4、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之间的过渡。

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说理也一样,正反结合论证有利于是非对比和说理全面、析理透彻,这是议论文经常运用的论证方法。正面分析与反面分析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则”“如果不这样”等关联性词语完成;

正面举例与反面举例之间的过渡则一般采用“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相反的事例如……”等句式过渡。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呢?

而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

古人尚能如此理性面对问题,可如今的世界却有很多人,无法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实际和考虑别人的情况。如果xxx非典xxx在发现初期就被重视而不隐报,也午今天的xxx非典xxx就不会如此猖撅。如果美国理性面对伊拉克的核危机,试着用卜交手段解决,也许美伊战争就不会爆发,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伤了。

5、论证层次之间的过渡。

为了使论述充分、深入,写议论文必须讲究说理的层次性。说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为主,具有并列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同时”“还要”等关联词语过渡衔接;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则往往借助“不仅如此……而且”“更进一步说”以及“当然”等词句进行过渡衔接。

无独有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个人如此,国家民族又何尝不是这样?

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

1、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

2、在现代,有没有韩非子笔下的xxx富人xxx呢?有!譬如在干部的任用问题上就出现了xxx任人唯亲xxx的弊端,一些领导在任用下属时,不是视其是否有才能,而是看其与自己远近、使一一些无德无能的人混人干部队伍,正所谓xxx一人得道,鸡犬升天xxx。而真正有志有才之士被拒之门外。

6、辩证过渡

A、欲进先退

在对某问题阐述自己观点见解时,先要承认与此相反的观点见解存在的合理性,然后指出其道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语意一转,话题转入对此观点见解的主要论述。“退”是通过承认反面的观点见解以防论证疏漏,“进”是论证文章论点的主体。

1、的确,外在环境的感染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青少年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世界观还未形成,触于墨者即黑,染于朱者即赤。多少青少年受坏人拉拢,看黄色书刊、录像,赌博、酗酒、偷盗、抢劫,逐渐走向犯罪的深渊。难怪昔有“孟母三迁”之举,这是促进孟子成为一代儒圣不可否认的外因条件。甚至多少知识名人、革命志士、人民功臣、劳动模范,也经受不了环境的熏染,荣华富贵的诱惑,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

然而(转入论题),事物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事物的一般规律抹杀事物的特殊性存在。

2、诚然,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3、理性固然在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们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吗?难道感情在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

其它如:诚然、固然、毋庸置疑

B、主论先行,后堵偏漏。

……不是……而是

然而,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

1、当然,在历史上尽管也有“近墨而不黑”、昭著史册的人物,如出污泥而不染的屈原、陶渊明;执法惩恶,廉洁自律的包拯、海瑞;屡触权贵洁身自好的郑板桥、刘镛;但毕竟凤毛麟角,为数不多。这些事物特殊现象怎能掩盖外因能促进事物量变向质变转化的一般规律呢。怎能忽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名言呢?

2、当然,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能说“不”。如果你面对一潭死水的生活,波澜不起,生命的冲劲早已缺席,人生的斗志也了无踪影,你应该对这样的生存现状勇敢地说“不”。1999年,高燃以一个中专毕业生的身份只身来到广州打工,又毅然抛弃月薪5000多元稳定工作,多方联系进入一家高考补习班,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来创办市值上亿元的MYSEE公司。央视记者李小萌采访他,他说,我不想过那种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人生。高燃勇敢地跟平庸的生存状态说“不”,高燃超越了自己,他成功了。

3、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去做一个逆来顺受毫无原则的人,面对沉沦的陷阱和惰性的挑衅,我们要勇敢地说“不”;面对厄运的打击、失败的考验和种种执著人生的坚守,我们不要轻易说“不”。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坚守早就认定了的。人生的过程是一个超越自己的过程,人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坚守的过程。

议论文中的过渡衔接没有固定的格式或词句,可有常用的方法,除了上文提及的几种过渡形式外,我们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结。

1、用词或短语过渡。常用的词语有:“如此说来”“由此可见”“不难看出”“总而言之”“相反地”“因此”“其实”“那么”“但是”“然而”“不过”等短语或关联性词语用在下一个论述层次或段落的开头。另外,时间词、序数词、方位词等放在段首,往往也起过渡作用。

2、用句子形式过渡。在论述的层次与段落之间,用承上启下的句子过渡转换,如同一句式、同义句式、相近句式、相反句式等,或用连接内容的句子,放在段末或段首,起穿针引线、勾连前后文的作用。以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本文首段沉痛追述马克思的逝世,2段开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提出悼词的中心论点,3段紧承中心论点写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4段开头“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写第二个发现,5段开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写马克思各个领域都有深广研究和独到发现。6段开头“他作为科学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以上几段从马克思对科学理论的贡献和认识角度“论述了他的逝世对历史科学是不可估量的损失”,7段用“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过渡,强调他的革命理论来源于革命实践,8段开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从反面鲜明衬托了马克思的伟大成就。9段采用悼文常用的格式收束全文:“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将永垂不朽。”全文既根据逻辑事理,组织安排材料,又使用大量过渡性句子,层次分明而又难解难分,前后连贯,步步深入,结构十分严谨。

3、用段落过渡。这种方法记叙文说明文中使用比较普遍,议论文中例证转换,跳跃性较大的段落间,也应该使用段落过渡。这种过渡段一般都不长,有的仅是一个句子。有的文章中心论点独立成段,醒目突出,紧密联系上下文。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先用第4段批判“送去主义”,接着另起一段说:“我在这里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是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此过渡段先总结上文,结束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引出下文,提出“拿来主义”的论点,这样,上下文的意思自然而然地连接了起来。

例文鉴赏

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生活就像一个魔方,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认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它的必然性,发现其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须知没有付出哪会有累累硕果?

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大人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和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的徐本禹;危险中保全试飞样机,惊天一落,创造了奇迹的梁万俊;传递温暖汇聚爱心,揭开艾滋病盖子的桂希恩;xxx子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边境缉毒虎胆英雄明正彬……当这些原本平凡的人物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坚守困境的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业绩和举动,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不仅在国内,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尽在情理之中的例子,(过渡句)马克思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能著成《资本论》;居里夫人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牛顿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玻尔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子物理学派;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硕果与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人物,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我们都可以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事情,(过渡句)看着成绩单上“黑马”们的成绩,在羡慕的同时你可曾想到成绩背后那挑灯苦读的夜晚,课堂上那全神贯注的表情,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胜枚举,从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到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理解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真谛——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理性的纪念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过渡段)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

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过渡段)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过渡句)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xxx”,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xxx“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xxx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亲力亲为与运筹帷幄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要想成为现代社会的领头羊或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必须拥有过硬的本领和超人的眼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自的领域里闯出自己的新天地。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过硬的本领和超人的眼光呢?其实很简单,只需我们在面对人生和社会的时候,做到能“入”能“出”,应付自如就可以了。入,就要亲力亲为,置身其中;出,则要运筹帷幄,全面掌控。惟有如此,我们就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对各种细节了如指掌,百战不殆;面对未来的发展,洞若观火,高瞻远瞩。

初中作文散文教案七年级第四篇

从熟悉的生活入手

――作文系列训练之记事篇1

【训练目标】

1、回忆自己的暑假生活

2、了解写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的意义

3、作文要写的具体,写出情意。

【文题要求】

假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你可能外出旅游,拥抱自然;可能走走亲戚,会会同学;可能看看奥运会,听听音乐;还可能读了一些你喜欢的书。

也许,假期带给你的不全是快乐,还有些许烦恼、寂寞……

请你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

【作文指导】

(1)假期生活,是一个老话题,怎样才能写出新意?

回顾自己的假期生活经历,什么是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要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

因为有内容可写,而且能写得具体、生动、有感情。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是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有真体验,真感受,能写得见人见物见精神,能绘声绘色,生动描述。文学是脱离不开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经历的,即使是作家,也只有写他们最熟悉的事物,才能写出好作品来,我们写文章也是如此。

(2)怎样写好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感受。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动人的话语,一个细致的动作,一处独具特色的景物,都能引起人们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要有再现客观事物和表现主观情意的能力,所谓再现客观事物,就是把所见所闻的客观事物,如实地再现出来,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的状貌,清楚顺畅地表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的过程,让读者也有所感知。表现主观情意,就是要写出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意旨。凡是优秀作品,都是感于物而动于情的有感而发之作。文章不是无情物,人们说,没有情意的作品好像是泥胎、木偶、纸花,这是不无道理的。

想到了一些事后,确定自己要写的一件或几件事。想清楚具体情景。整体把握事情的过程,当时自己的情况,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把要描述的地方捕捉住,就像这篇文章所写的那样。将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意结合起来,写出来的事情才有动人之处。

【素材积累】

(优美句段一)在暑假里,同学们像一只无拘无束的小鸟,没有学习沉重的负担,没有母亲断续地唠叨,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地飞翔,到游泳池边尽情地嬉戏,任由晶莹的水珠在四处跳跃,到风景如画的东湖,体会那湖水浸湿群衫的别样风情,走进热闹的超市,品味那空调所带来的那份清凉,坐在电脑桌前,让电脑键盘在指间奏出“噼哩啪啦”的美妙乐章。

(优美句段二)炎热的夏季往往是考验人毅力的时候,每个人的毅力不同,但求知的大门永远敞开。就看远处的你我愿不愿走进。走过了炎热,也就代表你走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优美句段三)游泳是我在夏日中必不可少的运动,在碧波里狠狠一个猛蹿,便会让那碧湛湛的、清凉的池水,凉便全身,浸透心田。虽说在游泳池里偶尔喝几口水,但在池里感觉还是很棒、很爽的!在炎热的夏,来几个狗爬式,几下蛙泳,有一种休闲时尚的感觉。

初中作文散文教案七年级第五篇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文章例话》)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在证明中,它担负着回答为什么的任务。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性论据包括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和数字。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马列主义、xxx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

初中作文散文教案七年级第六篇

(06)联想生张力细节出精彩

——表现乏力作文升格演示

让我们先看一段记叙文:

“听王老师上课,特别轻松,也特别有趣。他上课善于运用启发式,从来不搞满堂灌,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冥思苦想。有时候,我们以为懂了,想说却又说不清楚。这个时候,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拔帮助,使我们如有大梦初醒、茅塞顿开之感。如果所有的老师都像王老师这样,那该多好啊!”

既然对王老师上课有如此好感,相信记忆深处一定留有抹不去的镜头,与其评论性地概述,不如选择某堂课,或是某一片断,加以细致的描绘,通过典型事件来表现王老师善用启发式教学的性格特征。可是这位同学的文章,只有评语式的介绍,没有具体的描写,从概念到概念,人物形象难以在读者的心中站立起来。其实,在同学们的作文中,像写这样的文章不在少数,我们应当高度重视。

○文题亮相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看得见,也有很多东西看不见。它们的关系很奇妙:花草树木看得见,春天看不见;水果蔬菜看得见,营养看不见;嫁妆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书信问候看得见,思念看不见;论文文凭看得见,水平看不见……

你怎样理解“看得见”和“看不见”?如何看待它们之间奇妙而辩证的关系?请认真思考,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以“看得见和看不见”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失误作文

看得见和看不见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受。爱,来自于哪里呢!爱情吗?不,是妈妈的爱,妈妈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摇篮。有人说:“为什么是妈妈的爱呢!爸爸没给过我们的爱吗?”不,不是这样的,妈妈爸爸都给过我们的爱,爱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妈妈爸爸爱我们,就象爱他们自己的生命一样,我们就象他们的生命,他们如果没有了我们,就象没有了全世界一样,我们是妈妈爸爸心头的一块肉。

【开篇议论,冗长罗嗦,空洞无物,给人没话找话说之感;同时,既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又说父亲的爱同样,自相矛盾】

母亲从我们一生出来就给了我们爱,你们知道母爱的价值是多少吗?我可以大胆的说:母爱是无价的,没有了母亲的爱就什么都没有了。可是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母爱的伟大,不懂得珍惜母爱,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人。

【继续议论,继续说废话】

那是发生在上学期的事情。

那天,天黑沉沉的,像玉帝打翻了墨汁瓶。突然,轰隆隆的雷声响起来,紧接着,一道闪电像划破了天空。不一会儿,黄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打在地上劈里啪啦直响天上刚才还是风云密布,转眼间雷电交加、狂风暴雨,即使是坐在家里面,也感觉到那种地动山摇的气势。方才还是阴云密布

初中作文散文教案七年级第七篇

考场上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选准切入点。即在话题的宽泛范围内,选择某一方面,某一点,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对同一个话题,切入点不同,文章的选材、结构、立意等呈现形式定会多种多样。如果在作文构思时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就为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奠定了基础。那么,如何选准这个切入点呢?

一、从“点”上切入,大处着眼,小处着笔

作文话题往往比较宽泛,开放性强,限制少,题目大,范围广,可写的人、事、物、理很多。面对这类话题,学生往往难以把握,思绪难以集中,容易失去方向,无法驾驭,最好的办法是“化大为小”,从“小”处切入,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小方面,表达独到的见解。

如话题作文“和谐”,可写的层面很多,要尽可能收缩到一个“小”层面,或写班级的和谐,或述母子的和谐,甚至让笔墨更集中,专写沟通,迈出了和谐的第一步,使主题更鲜明。

话题的限制少,给人的思考空间大。但实际写作时我们必须对话题加以限制,通过细化话题,即缩小入题的范围和角度,化多为少,化大为小,化粗为细,宽题窄做,最终确定文意的取向。

否则,切入口径过大,主题就难以收拢。如以“父辈”为话题,就可以在前面加修饰语,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以前后同时加,这样话题范围就缩小了。如:艰难的父辈、辉煌的父辈、父辈的悲伤、父辈的期望等。

话题缩小了,思路容易集中,避免在材料、立意等方面与别人的文章雷同。又如深圳中考作文“楼”,可写楼的历史,我家的新楼房,登楼,望楼兴叹,宿舍楼里的故事等等,打开思路就迅速了。

只有“以小见大”,才能避免信马由缰、言不及义,才有利于写出个性和特点。作文时找准紧扣“话题”的切入点,角度小,立意新,挖掘深,笔力集中,既方便于迅速构思成文,又不至于“下笔千言,言不及义”。这是成就一篇好文章的首要条件。

初中作文散文教案七年级第八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初中作文散文教案七年级第九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

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设计3:(激情导入)

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设计4:(哲理导入)

初中作文散文教案七年级第十篇

1、忽视了概念的内涵

2、忽视了背景语的指向

背景语往往是命题者着意营造的某一种情境,不同的背景语引发的思维走向是不同的。只有审清了背景语的思维指向,才能保证写作中思维模式与文题内在文脉的贯通。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含,处处显现。“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理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请以“人生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审读背景语,我们就发现,要求我们谈论的哲理应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之所欲,滥施于人”;孔子的“入世”与庄子的“出世”;谭嗣同式的“我自横刀”与文天祥式的“隐忍以行”……有的人忽视了背景语中的提示,抓住“哲理”便作文章,写成“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这一些虽是哲理,但是,缺少矛盾对立双方的哲理是不符合命题者意图的。

3、忽略提示语的暗示

话题作文在开放中又有所限制,这些限制多出现在提示语中。

比如这样一则材料: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

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以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你与书的交往过程”隐藏的限制至少有:

(1)要写自己的,不能写他人的;

(2)要写出过程,最好是写成散文或记叙文。

“对书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则有:

(1)要以写对书的感悟、体验以及书对“我”的启示教益为主;

(2)文体上最好写随笔、杂感或议论文。

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证在审题中没有大的失误。而有的同学偏偏离开了“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体验,泛泛而谈书的作用和好处,写出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缺少个性的文章。

4、贴金式点题――用自己之酒杯,装他人之佳酿

话题作文因为有开放性,文体选择又比较灵活,一部分学生就有投机取巧的思想,套用现成的文章,只在结尾象征性地点一下话题。比如以“英雄”为话题作文,一个同学写成《母亲――心中的英雄》,记叙了母亲持家的艰辛、对父亲的忍耐、对邻人的关爱。结尾生硬点题:“母亲是平凡的,但是,她却是儿子心中的英雄。”“勤劳、忍耐”是美好的品性,但是未必能算得上“英雄”,这很可能是套用了一篇现成的写母亲的文章。

再如以“音乐”为话题作文,尽管内容形式有较大的自由度,但所写的文章必须以音乐为轴心,不能离开这个轴心而另起炉灶。有学生写成《家庭,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大谈家庭生活,只在结尾提上一两句:“音乐,正回响在我的家庭中”。这种贴金式点题,是我们着力反对的,它不仅影响作文得分,还容易养成学生的投机取巧的不良心理。

5、只注意判断中主项或是谓项――似看神龙,见其尾不见其首

判断通常由主项和谓项两部分构成。主项是判断的对象,谓项是表示判断对象具有或是不具有的性质。话题作文是一种“宽题”,写作中,可以将一个概念细化为一个判断。比如以“生活”为话题作文,可以细化为“生活是一种选择”、“生活中要经历失败”等,可有的同学在行文中,抛开了判断的主项“生活”,片面地谈“选择”或是“勇气”,比如写成选择需要有眼光,或是写成了类似与“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文章

初中作文散文教案七年级第十一篇

一、教学目标

1、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名言,从中受到教育和鞭策。

3、初步了解章回小说。

4、了解民间传统传唱艺术,热爱民间健康的艺术式样。

二、教学重、难点

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语文七色光七的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自学提示:或者合作完成练习。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二)日积月累

1、自读自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

3、说说自己对这三个名人的了解。请学生在小组内熟读这些名言。互相学习。

(三)知识窗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短文。

2、请同学们说一说这篇征文与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小说?这叫什么小说?这样的小说有什么特点?

(四)开心一刻

自读这段快板,说说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样的快板。你喜欢吗?为什么?读出这段快板的感觉与韵味,你会读吗?用课件补充民间传唱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五)当堂作业基础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

第一组的词语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得快。第二组同学自己完成。

2、读两组句子,体会每组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要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

3、仿写句子。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喜怒哀乐的一种心情。

(六)、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初中作文散文教案七年级第十二篇

初中作文课教案初稿

教学目标:通过写作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性趣,性格爱好。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自我(作文能力评估),并以“我”为主题,内容不限写一篇作文,评估学生的作文水平,促进对学生的了解。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互相了解,增进认识。

2、学生作文水平测估。

3、老师通过学生的作文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特点。

4、学会用作文的方式作自我介绍。教学难点:

1、认真写作,完成作文水平评测试。

2、使整节课生动有趣,消除学生对作文写作的恐惧。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自我一、自我介绍。

1、学生对老师的好奇,会产生的疑问,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将教学的原则,该注意事项向学生交待一下)

x是百家姓中的x,不与xx一家人。x呢,是xx的意思。我个头不高,但在南方还过得去。脾气很好,前提是尊敬我。我好读书,不求甚解,还记不住,但我乐在其中。还有一就是有一大弱智爱好,看电视。话说看多电视缺少思考,人会变傻,但那是别人。我看电视里维美的故事,精彩的语言,戏剧性的人生,喜欢思考总结人生。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是我通常的结果。

2、学生个性自我介绍,也可以才艺展示一下。

3、展示经典,个性自己介绍案例。把原文发给每个学生,让可爱的学生来表演这样幽默的自我介绍。(这样再写作就不难了)例子:a、班上新来一女生,她自我介绍:我未必会是最聪明的,我未必会是最美丽的。当同学们都称赞她嫌虚时,她接着说:我叫魏碧慧;

b、我是个好人,我喜欢的动物是猪,敢问一个连猪都喜欢的人能是个坏人吗?c、自画像。

我姓王,名鑫。“王”就不用说了,是爸爸传下来的姓。“鑫”呢,从字体上看是三个“金”字落在一起,也许是爸爸妈妈希望我长大了当“大款”。我现在已经度过了12个春秋了。我长得不算好看,大脸盘,一双不大的眼睛,高鼻梁。

我的优点很多,但最大的优点就是争强好胜。记得那是在上学期,我参加了中心校举办的作文选拔赛。那时,我满有把握,心里想:肯定能被选上。可是,事实却与我想的相反,我落选了。当消息传来的时候,犹如晴天霹雳,在我的头上炸响。我放学回家,实在是控制不住了,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妈妈见我哭得如此伤心,问明了原因,说:“这说明你作文水平不高。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嘛!这次失败了,我们还有下一次的机会。以后的机会还多着呢!”我听了哭着说:“失去了这次机会,恐怕小学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说着,我又哭了起来......我的缺点也不少,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搞小动作、说话,就因为这个,老师时不时地盯着我所在的这一片。有时候,我上课说话,老师还把我叫起来。因为有这个毛病,我感到很烦恼。我有意克制自己上课不说话,可就是管不住自己,嘴巴老想说。

同学们,你们对我有些了解了吧!对我有什么看法,请快告诉我。

初中作文散文教案七年级第十三篇

一、学生自学“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二、教师引导:结合第一单元的《一面》、《童年的朋友》《我的老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选取第一次作文中的肖像描写的优秀片断,让学生自己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点评。

1、五位同学的学生作文中的外貌片断描写(即第一次作文课布置的作业)

2、教师引导学生一一进行点评,指出每一篇作文的优点与缺点。

四、请一位普通话较好的学生朗读作文《老师的目光》。

老师的目光

老师的目光,有时让人害怕,有时让人高兴,有时令人伤心,有时让人充满力量。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教室里静悄悄,只听见老师在黑板上沙沙的写字声。我们正在教室做数学题目,题目很简单,我很快就做完了。这时有的同学发出信号,我便把书本移了过去,好像很害怕被老师发现,当我回头的时候,有一双利箭似的眼睛正看着我,我好害怕,我把本子收回来了。这时老师的目光多吓人啊!

发语文卷子了,我提心吊胆地做在座位上,恭候老师读分数。当我听到“邓琴琴69。5分”时,老师那和善的眼睛立刻向她投去了和善的.目光,她高兴极了,飞快的从老师手中接过卷子,老师笑了,她也笑了。这时老师的目光多好看呀!

大扫除开始了,老师交给我一个任务,把教室的靠边的一扇窗户擦干净,我接过抹布“呼”的跳上窗台,完成老师交给我的光荣任务。透过玻璃,看见外面同学们正在忙忙碌碌地干活,老师还和他们在一起干活。,我把窗户擦得干干净净,放出了耀眼的光,这时,老师还夸奖我呢!

老师的眼灯睛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星星。

它,就是我们心中的航标。

教师进行重点讲评。

1、这位同学主要写了老师的眼睛,围绕眼睛写了三件事,有详有略,前两件事略写,第三写擦玻璃是详写。

2、文章地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紧紧抓住老师的目光,写出了师生之间真挚的爱,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同学们想一想她的这种写法模仿的是第一单元的哪篇课文?

3、她的这篇作文,在结尾时,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对老师的眼睛进行了总结:“老师的眼睛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星星。它,就是我们心中的航标灯。”这与大家小学时常用的结尾方式不同,她未没有用“老师的眼光是多么的可爱呀,多么的和蔼呀,我是多么喜爱老师呀”这种方法。同学们,今后在写作时应该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五、实际练习。

看教材“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的第2个作文题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作文的构思练习。

1、问:如果你在完成这一题目时,第一步应当做什么?(将题目补充完整。)

2、教师提问:如果你要写这样一篇作文,你将怎么样来完成?(学生讨论,要围绕人物个性来写。)

教师举例:

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同学们先读读外貌描写的文字。

初中作文散文教案七年级第十四篇

教学目标: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初中作文散文教案七年级第十五篇

结尾是作文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精彩的结尾被称为“豹尾”。文章有了精彩的“豹尾”,就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文章有了精彩的“豹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感染力。

那么怎样的结尾才算“豹尾”呢?所谓“豹尾”,是说文章结尾不仅要笔法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还应该追求美感,给予读者美的享受。特别是对于考场作文而言,好的结尾更能在“最后一响”之时再次感动阅卷者,使之出手慷慨,从而获得高分。

下面我教大家几种比较实用,掌握起来也比较快的结尾方式,同时也希望能引发同学们的对结尾方法的思考和研究。

一、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篇末点题、首尾呼应,即结尾或呼应题目,或呼应开头,这种结尾方式能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同时又能唤起读者心理上一种首尾圆合的美感。

例如:文章《闪光的女工》,文中的“闪光”是题眼,也是文章的中心。其文章的结尾是“职工都称她‘只知拉车,不会松套的老黄牛!’党委连年评她为‘优秀xxx员’”。这样的文章用群众对她的好评和党委给她的荣誉结尾,呼应题目“闪光”。

二、引经据典,言简意明

选择引用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古诗文、名人名言、歌词、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名言警句作总结,往往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因为名言警句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含义深刻动人、有很强的哲理意韵、有启示作用和教育意义的话,有的还很有文采,用来结尾,不仅让读者信服,而且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在此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引用名言要恰当。名言警句是浓缩了的语言,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引用时不能望文生义,应做到深入理解。结合自己的感受,名言警句应是文章内容水到渠成的一个升华,将名言与自己的感悟很好地融合,从而借古说今。

三、活用修辞,妙笔生花

你想让作文结尾飞扬出一道亮丽的风景吗?你可运用修辞,使语言如珍珠美玉,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