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己为人作文(舍己为人作文600字)

zuowen 0

要写好作文,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学会观察、认识生活,积累生活经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但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有了米,并不等于就有了香喷喷的米饭;观察、认识到的事物,并非就一定都能用语言文字很好地表达出来。这是经常遇到的,也是很自然的现象。

因为作文是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写好作文,除“写什么”之外,还有一个“怎么写”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作文的“形式”问题。

写文章要先有内容,内容是第一位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第二位的,它反作用于内容,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恰当,文章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离开了恰当的形式,作文内容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形式,包括文章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段和语言这四个要素。下面,我们单讲记叙文的表现手段,即写作方法和技巧。

61.学会使作文情节曲折

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情节曲折,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不顺当,有波折,出人意料。

有人说:“文如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观山景,只有群山高低错落、层峦叠嶂,游客才会兴趣盎然。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内容生动,而且情节曲折,看似“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文章才会引人,动人心弦、摄人心魄。文章如若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像一篇流水帐,必然会让读者感到味如嚼蜡。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小作者在安排情节上有什么特点,能否从中悟出一些使作文情节曲折的方法:

我真没想到

“通知家长,今天下午来学校开家长会。”老师郑重地说。“家长会”,多么讨厌的字眼儿。唉,今天又有“好受”的了,爸爸又该打骂我了。我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乱槽槽的。

到了家,我用很小的声音告诉了爸爸。爸爸瞟了我一眼,“让你妈去!”“妈妈下午五点才下班,还是您去吧。”爸爸没有言语。

下午,爸爸去了,我在家等着吧,肯定没有好结果。我清楚,每次家长会,老师无非是表扬先进,揭差生的“老底儿”;每次爸爸、妈妈开会回来,对我不是打骂就是“给脸色”。看来今天也不会例外。

将近五点的时候,我突然听到了爸爸那熟悉的脚步声。呀!受苦的时刻到了,等着打骂吧,我做好了思想准备。爸爸推开门,表情阴沉,没有说话,顺手又把门关上了。此时,屋内的空气像是凝固了。爸爸面对我站了一会,表情又一点点缓和下来。我觉得有一线希望,就试探着问:“爸,老师说什么呀?”“你甭问了,反正爸爸不会打你的。”我好奇怪:今天爸爸怎么变了?这时爸爸又问我:“今晚想吃什么?爸给你做。”“我想吃的多着呢,您随便做吧!”从此后,爸爸再没有打骂过我。

我真想问问爸爸:您怎么不打我啦?可我始终不敢。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天老师到底说了些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小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在安排情节上,作者采取了欲扬先抑、欲喜先悲之法。行文时,作者先通过自己的心理描写,步步铺陈,尤其是抓住细节,进行细致地描写,以渲染情节气氛。如文章中,随时间的推移,“我”的心情愈来愈沉重;当爸爸从学校回来、进屋又顺手把门关上时,屋内的空气像是凝固了,“我”的紧张程度也达到了高潮。而事情的结果却出乎“我”的预料,真是看似“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这样,文章便自然地照应了题目,突出了主题。

为使文章情节曲折有秩,除采取欲扬先抑方法之外,同学们还可以在安排材料的顺序上动一番脑筋。如:变常用的“先因后果”的顺序为“先果后因”;变常用的“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为“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事情的关键部分作为文章的开头,然后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从头一步一步地记叙事情的起因、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结果。按照“先果后因”或“倒叙”的顺序写;开头就引起人的注意或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带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或“这是怎么回事”的疑问读下去;这样,既加深了读者对结局的印象,突出了中心事件,也有效地避免了平铺直叙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把常用的记叙顺序练习熟了,才可以学习按照“先果后因”或“倒叙”的顺序写;要根据文章中心和表达的实际需要,来安排新的记叙顺序,或是为了突出结局、关键部分的效果,或是为了让读者带着追问原由的念头看下去,总之,不能单纯追求“曲折”;要注意由“结果”转入“起因”,由“倒叙”转入“顺叙”的衔接、过渡。

【思考练习】

(1)情节曲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如看山不喜平”?作文时,怎样才能做到“情节曲折”?

(2)以《原来如此》或《一场虚惊》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先列提纲,情节要曲折。

62.学会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

怎样设置悬念呢?设置悬念的位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篇首设置悬念。这种设置悬念的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环境,展开矛盾,引出下文。另一种是在篇中设置悬念。这种设置形式有助于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的具体方法常见有如下几种:

①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为悬念。如《渡船》开篇写:“年轻的妈妈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里还噙着泪水,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滚下来。在她的怀里,孩子沉沉地睡着。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里,看不出什么样子,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把他贴在胸口,生怕被江风吹着,被水花溅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自然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②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言行心理描写为悬念。如《三人行》开头便写: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王吉文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为什么望着只有四五百米,走起来却“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呢?这些心理描写既紧紧地抓住读者,也自然展开了情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③以环境描写为悬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落笔就交代:“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的命运、结尾如何?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于是便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细的心理。

④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为悬念。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场面:周瑜施毒计,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枝箭;诸葛亮说只用3天,还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不知对方是在陷害自己吗?只用3天能造好10万枝箭吗?诸葛亮又是怎样造箭的?这自然引起读者浓烈的兴趣。

⑤以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为悬念。如《小木船》这篇习作,开头就写:“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这只小木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要把它藏在抽屉里?为什么看见它就想起陈明来?全文以这只小木船为线索、悬念,层层展开,引人细读。

设置悬念要强调的是:设置悬念不能滥用,要力求合情合理,不牵强、生硬。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以致使读者眼花缭乱,甚至厌烦,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作用。

【思考练习】

(1)什么叫悬念?怎样设置悬念?要注意什么?

(2)以《神秘的____》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提纲,练习正确使用悬念手法。

63.学会巧设伏笔

伏笔,指的就是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伏笔不同于悬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文章情节的发展,作事先的说明、铺垫,以使后来发生的事情不致于让读者感到突然或不理解,避免“前文没有交代,后文冒出来”的现象。怎样设置伏笔呢?伏笔的位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篇首设置伏笔,二是在篇中设置伏笔。设置伏笔的方法灵活多样,具体可以因文、因材料的特点而定。

①通过描写环境设置伏笔。这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介绍志愿军潜伏部队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这就为故事向高潮推进作了铺垫,为“我”为什么看到亲爱的战友被烈火整个儿包住想救而不能救,邱少云为什么“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呤”埋下了伏笔。

②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设置伏笔。如《夜莺之歌》一文,开头写小夜莺“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这就为下文小夜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了伏笔——正因为他的衣服是绿色的,跟树叶差不多,所以钻进树林就不易被发现,便于隐蔽。

③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设置伏笔。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写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之后,“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这就告诉我们:五壮士将面临后有追敌,前是悬崖的绝境,暗示故事结局将是五壮士英勇跳崖,壮烈牺牲。

④通过描写人物心理设置伏笔。如《穷人》一文,开篇讲渔夫的妻子桑娜焦急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时,写道:“桑娜沉思着: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划着十字。”这段心理描写,既讲了桑娜一家家境穷困,又讲了她对丈夫十分疼爱。这就为她收留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时,所产生的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设置伏笔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伏笔要与文章主要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埋设事情发展过程的“诱因”、“条件”,或暗示事件结局、为人物安排后路,等等,总之不能节外生枝。

【思考练习】

(1)什么是“伏笔”,主要作用是什么?如何巧妙地设置伏笔?

(2)以《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提纲,练习使用设置伏笔的方法。

64.学会使用对比

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人物,或同一事物、人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对照,互相比较,以达到鲜明地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这就叫做对比或对照。对比,原本是一种语言修辞方法,是针对语句而言的。但人们完全可以将这一语言的修辞方法扩展为篇章的一种写作方法和技巧。运用对比手法,将对比的双方放在一起,形成具体的对照、比较,或造成相互的烘托、映衬,这样不仅可以突出事物或人物的鲜明特征,而且便于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文章的思想倾向。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对比”的特点及作用:

大家都夸她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到利华商场买东西,顺便路过菜市场买点芹菜。我正挑选着,就听有人说:“同志,你交税了吗?我回头一瞧,原来是一位做税务工作的阿姨。她脸上带着笑意,正和一个卖蘑菇的小贩说话。只见那个小贩嘴里叼着烟,不时地吐着烟圈,好像税务员跟别人说话似的。那位税务员又耐心地说了声:“同志,请你交税。”这回,那个小贩可烦了:“交什么税,我早交过了。”说着,他坐在板凳上,翘起二郎腿。税务员阿姨还是那么耐心:“你说早交了,帐单上怎么没有,要不要去税务所核实一下?”

小贩一听这话,不再悠闲地吸烟了。他往左右看了看,然后从蘑菇堆里挑出两袋鲜蘑菇,直往税务员手里塞,嘻皮笑脸地说:“小意思,小意思!请笑纳。”税务员阿姨没有接,反而严肃地对小贩说:“我是收税的,不是收礼的。”小贩蔫了,乖乖地交了税。

税务员阿姨走后,人们议论起来,有的说:“这个税务员真负责。”还有的说:“所有的税务员要都像这个税务员就好了。”

我买了菜,来到利华商场门前。门前围着许多人,原来一个卖菜的小贩又在和那位阿姨纠缠。咦!不对劲,卖菜的小贩怎么管她叫姐姐?哦!原来卖菜的小贩是她的亲戚。“大姐,就放我一回吧?”卖菜的央求着。“不行,”税务员阿姨沉思了一会儿,说道,“你若不交,我先替你交了。”说罢她从上衣兜里掏出钱放在钱夹里。”这一举动还真灵,他连忙说:“还是我自己交吧。”“就这一回,下不为例。”税务员阿姨对卖菜的兄弟认真地说。

税务员阿姨收了钱,随后向其它小摊走去。围观的人不住地点头,啧啧称赞,我也向她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短文中,作者将税务员阿姨收“生人”的税与收“兄弟”的税这两件事进行横向对比,于是,便鲜明、有力地表现出那位税务员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品格。

怎样使用对比呢?对比的使用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将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人物进行横向对比。如写《我的家乡》一文,作者将高大敞亮的校舍与校舍旁边低矮潮湿的村部进行对照,这样就把家乡人民重视教育、“穷什么不能穷教育”的思想品格,鲜明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了。又如写《我的好伙伴》一文,作者将自己内心自私自利的心理活动与对方的言行进行对照,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样,“好伙样”心中有他人、遇事能为别人着想的形象,就“树”起来了。

(2)将同一事物或人物前后两个不同方面、不同情况进行纵向对比。如写《我家的变化》一文,作者将自家前些年生活的窘境与今日的家庭现代化进行对比,生动地反映出改革开放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好处、实惠。又如写《我的新班主任》一文,先写在王老师当班主任前,

“我”的学习成绩很差,险些留级。接着写王老师当了班主任后,“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逐渐提高了学习成绩,并感觉到了读书的乐趣。这样通过自身前后纵向对比,既说明了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同时也有力地表现出对新班主任老师的信任和热爱。

(3)将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结合起来使用。如写《我的妈妈》一文,作者写妈妈舍得给奶奶买各种营养品,自己却舍不得随意添置一件新衣服(横向对比);从前“算着”花钱时妈妈是这样,而今家庭富裕了妈妈仍是这样(纵向对比)。又如写《介绍我自己》一文,作者写自己从前整天吵着妈妈要新衣服,却不重视学习成绩(横向对比);现在自己懂事了,看重的是品学兼优,穿的只要整洁就行(纵向对比)。使用对比手法需要注意的是:①对比的目的要明确。即明确通过对比要表现或说明什么。这样以保证文章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抒发作者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②使用对比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不能失真、失理,为表现一方,有意贬低另一方。如写家乡、家庭或某人发生的变化,不能不切实际地把几年前的情况写得一塌糊涂。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对比?怎样使用对比?需要注意什么?

(2)以《一次难忘的活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练习将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结合起来运用。写前先列出作文提纲。

65.学会借用“他山之石”

同学们作文时,可能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选好材料以后,却展不开文章思路,不知从哪儿下笔;有时虽然有了思路,可又觉得俗气,缺少新意。这是一个构思、布局的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写作方法和技巧的问题。如何使文章情节既符合题目要求,又别出心裁呢?想开去,巧借“他山之石”——以他人的优点来补救自己的短处,或以他人的短处来引发自己正确的言行心理,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假如我是班长

我们班的纪律、学习空气实在差。例如我是班长,会怎样做呢?有一次,老师到别的班去听课,给我们留了不少的作业。班长王立明只想着他的作业,一点儿也不管那些说话、下位的学生。我想:假如我是班长,我决不能只单单想着自己的学习,还要想着大家,想着维持班集体的纪律;这样才算是一个称职的班长吗!我跟班长是很要好的伙伴,于是下课我对他说:“咱们班的纪律、学习这样差,你也不想想办法,太不尽职了吧!”他满不在乎地说:“现在谁管谁呀!都快期末考试了,我不顾自己的学习,管他们干什么?难道他们将来考上大学能让我也上大学吗?我看你也顾顾自己吧,每次考那么点儿分!”听了他的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想:“假如我是班长的话,我一不能自私,二要虚心接受大家正确的意见,决不能讽刺、嘲笑差生。

还有一次,下课的时候,有两个同学打起架来。我看老师、班长都不在,就上前去拉架。谁知,好心不得好报:我给他们劝架,他们倒说我不是班长,多管闲事。我好委屈呀,心想:这时我假如是班长的话,那该有多好啊!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说我真的当上了班长,还是大家一致选举的。我笑呀、笑呀,直笑到醒来。我把梦说给妈妈听,妈妈却说我:“把自己管好就行了,非想当什么班长,‘官迷’,我看你还是早点儿断了这个念头儿吧!”妈妈怎么也不理解我?当班长不是为了自己争名夺利,而是为了要把班集体搞好,成为学校的先锋。

同学们,我想得对吗?哪一天你当上了班长,会像我想的这样去做吗?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这个题目,作文时是很不容易展开思路、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的;弄不好,文章还会写成缺少具体事例、说大话、空发一些议论的“流水帐”。而小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借‘他人之短’来引发自己正确的言行心理”的写作方法:

先写现任班长如何自私、对工作不负责任,又不听别人建议,还讽刺嘲笑他人一事,引出自己假如是班长会怎样做的心理;接着写自己给两个同学拉架,反受奚落一事,引出自己“当时假如是班长的话,那该有多好啊”的强烈思想感情;最后写自己连做梦都想着当班长,妈妈却笑自己“官迷”一事,引出自己当班长是想更好地为班集体,为广大同学服务的一席话。

全文内容具体,感情真挚,特别是在表达方法上,叙、议结合,环环紧扣,很有新意,准确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思考练习】

(1)借用“他山之石”,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以《我要向他(她)学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学习“借用‘他山之石’”的方法来写。写前先列出作文提纲。

66.学会使用衬托

画花总要画绿叶作陪衬。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作画是这样,写文章也是如此。作文时,为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常常要用其他人物或事物来陪衬、对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衬托(或烘托、映衬)。衬托是对描述对象采用的一种间接表现手法,是通过对其他人物或事物的记叙,从侧面形容、宣染,以达到突出主要描写对象、深化主题、提高文章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怎样使用衬托呢?衬托的使用形式主要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如《松坊溪的冬天》,文章一下笔并不是就写松坊溪冬天的美景,而是用了很多笔墨去描绘松坊溪平时优美的景色,然后再写雪后松坊溪的美景。这就衬托出雪后的松坊溪更美。

(2)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小站》:文中写在列车经过小站这一转瞬间,“你也许看到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而这一切又立即消失了,火车两旁依然是逼人而来的山岩和巨石。”这是用“逼人而来的山岩和巨石”来反衬车站的“小”。文中写“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可是就在这儿,就在这个小站上,却出现了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这是用到处“光秃秃的石头山”来反衬小站的“美”,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除以上两种衬托形式外,还有“以虚衬实”、“以静衬动”等形式。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着力写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妙幻景,及“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冻死街头,以她的幻景衬托现实,幻景愈美好,愈突出现实的冷酷,小女孩的悲惨;《观潮》一文,写潮来之前钱塘江江面平静、薄雾笼罩,完全是为了反衬大潮来时的奇特、排山倒海的气势。

衬托手法在具体用于写入文章时,一般又有以下几种使用形式:

①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可以用一人衬托另一人,或用一人衬托几人;也可以用几人衬托一人,或用多人衬托一人。如:《少年闰土》,写“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作者强调“我”空虚、知识贫乏,目的就是与闰土形成对照,反衬闰土知识丰富,表达自己对闰土的羡慕和敬佩之情。《我的心事》一文,写姐弟俩和“我”互相许愿,以及各自如何对待自己的诺言。全文以“我”作陪衬,突出了小姐弟俩说话算话、坚守诺言的好品质。《草船借箭》一文,写周瑜施“毒计”终被击败,鲁肃对立军令状疑虑、对“草船借箭”迷惑不解到赞叹不已,曹操奸诈无比却也中“计”。全文对周瑜、鲁肃、曹操三人的刻画,都从不同的侧面衬托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以上三例如果分别称为“一人衬一人”、“一人对两人”、“三人衬一人”的话,那么《跳水》一文可谓是用甲板上被“吓呆了”的众人来衬托沉着镇静、急中生智的船长一人了。

②以景物、环境描写,交代背景等来衬托人物。如《草原》一文,开头着力描写草原的美丽景色,这与下文描述蒙古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和热情欢迎、殷切款待客人有密切的联系。作者以写草原之美,生动地衬托出蒙古族人民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又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写天黑、下雨、路泥泞,泸定桥离水面几十丈高、没有木板、摇晃难行,大渡河水流湍急、叫人心惊胆寒,对岸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守敌狂傲嚣张等,都很好地反衬出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压倒一切、所向无敌的革命精神。

使用衬托时需要注意的是:衬托不同于对比,它有主次之分;作陪衬的事物、人物,总是用来说明或突出被陪衬事物、人物的。因此,运用衬托手法,要宾、主分明,作陪衬的事物或人物,与被陪衬的事物或人物,要让读者一看便清楚;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被陪衬的事物或人物。

【思考练习】

(1)什么叫衬托?怎样使用衬托?使用衬托时需要注意什么?

(2)以《让我____的一个人》(如敬重、厌恶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用上衬托的手法。写前先列出作文提纲。

67.学会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同学们知道了如何把人物的外貌写具体,也懂得了外貌描写是刻画、表现人物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作文中经常要用到的。但是不少同学在描写人物的外貌时,仍总是不尽人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外貌描写无目的,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

外貌描写既然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那么它就要为表现人物特点服务,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具体地说,那就是:要通过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富有立体感,更丰满,以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身世(经历及遭遇);要通过外貌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心情、内心世界(心情异常、心理活动不同,必然会导致神态的变化);要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总之,外貌描写要有的放矢,要与表现人物的特点、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融合。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外貌描写就成了文章中的一个累赘。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作者多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神态——“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看到鱼“喜出望外”→“皱紧眉头硬咽下”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看我们不吃鱼便“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看到我们喝下鱼汤“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已经“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这样,通过外貌神态描写,就准确地揭示出老班长长期过度操劳的经历,以及人物舍己为人、心中只有他人的崇高品德。

大家再来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文中外貌描写的特点,及对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爷爷

我的爷爷今年67岁了,可是他爱下棋的习惯一点也没有改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棋瘾反而越来越大,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一天刚吃过早饭,爷爷就捧起棋盒哼着小曲走出家门。不用问,爷爷又去找邻居杜爷爷下棋了。

转眼到了中午,炒菜的香味扑鼻而来。奶奶叫我:“搏洋呀,快去叫你‘见棋就没命’的爷爷回来吃饭。”我三步并作两步跑下楼,来到楼前的小院。

爷爷和杜爷爷正坐在一棵大槐树下下棋。爷爷右手拿着一枚棋子,左手托着腮,凝视着棋盘,像一尊雕像一般一动不动。我悄悄走到爷爷身后,轻轻地叫:“爷爷!”爷爷丝毫没有发现站在身后的我,还处在深思中。我只得贴在爷爷耳边大叫一声:“爷爷!该回家吃饭了。“啊”,爷爷如梦方醒,“不去,不去!棋没有下完,吃什么饭!”回到家里,我见到奶奶已将饭菜摆上了桌,正冒着热气呢。我又第二次叫爷爷回家吃饭。我来到楼下,见爷爷正在摆棋子,连忙大叫:“爷爷,反正还没有下呢,快回家吃饭吧!”杜爷爷也忙说:“老赵,小孙子来叫两遍了,明天再下吧。”“不行,今天没有下过瘾,不吃饭!”

爷爷和杜爷爷又下起了棋。无可奈何,我和奶奶先吃了饭。饭后,奶奶睡午觉,我看起电视节目。十二点多了,爷爷才喜滋滋地从外面回来,见到我就报喜讯:“搏洋啊,今天爷爷可连赢三局。”“不吃饭了?”我生气地问到。“那不吃就不吃呗。”

瞧瞧,这就是我那爱下棋的爷爷。

这是一篇十分出色的短文。文章很重视通过正面描写爷爷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尤其重视通过描写爷爷的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爷爷右手拿着一枚棋子,左手托着腮,凝视着棋盘,像一尊雕像一般一动不动。”“爷爷丝毫没有发现站在身后的我,还处在深思中。”当“我”贴在他耳边大叫时,爷爷才“如梦方醒”。十二点多了,爷爷才“喜滋滋”地从外面回来。这些神态描写,将“下棋胜过吃饭”的爷爷刻画得入木三分,既展现出人物的个性,又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从外貌描写的特点上,以上列举的两例,又提醒我们:要依据人物的品质特点,选择表现中心的外貌,有重点地进行描写,不能面面俱到;要把外貌描写同人物言行心理描写结合在一起,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特点,使人物有血有肉,生动传神;不仅要重视在文章开头描写人物外貌,更要重视在行文过程中,多次地、及时准确地刻画人物动态外貌——神态的变化,把外貌描写同文章故事情节推进紧密结合在一起。

【思考练习】

(1)外貌描写为什么要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如何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中心思想?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的习作,看看文中有没有外貌描写,外貌描写的语句是否妥当,是否为表现、突出中心思想服务。如果没有或不是,动笔改一改。

68.学会通过语言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语言是心灵的“门户”,是直接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些,同学们是懂得的。既然如此,在作写人记事的文章时,同学们就要重视、学会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塑造人物形象,进而达到突出中心思想的目的。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塑造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具体地讲:就是要通过直接描写人物说的话——独白或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及道德品质等;使读者通过“闻其言”,就能够“见其人”——即读了或听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就仿佛看到了那个人。

如《忆铁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语言描写:他(铁人)王进喜笑着说:“有什么办法?咱们是共产党员嘛!这些不上串的事,总得有个人管嘛!家属大嫂没柴烧,十几公里外的钻工就觉着冷了。咱们不能把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光放在书架上文件夹子里嘛!”这席话,生动地刻画出了铁人王进喜关心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中的优秀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小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的:

爸爸——“老磨”

我的爸爸是一名出租汽车司机,无论干什么事,都慢条斯理的。为此家人给他起了个绰号:“老磨”。

别看爸爸是个司机,我可一点光都没沾上。每天上学,我都要步行二十分钟,即使是刮风下雨,他也从来不接送我。为此,同学们曾给我出过许多主意,想过许多办法,可爸爸却总是说:“接什么,二十分钟就走不动了,将来还能干什么?”说得我哑口无言,没办法,只好继续坐我的“11路”人力车了。

可对于别人的事,爸爸却是有求必应,有时,还会“自己送上家门”呢!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爸爸开车带我去天津接姥姥。车刚开上京津高速路不久,就见前边不远处有一辆汽车被浓烟包围了。“不好,车着火了。”话音未落,爸爸加快了车速,转眼间,停在了那辆汽车后面50米的地方。他推开车门,一个箭步冲到车尾,取出灭火器,三步并作两步地冲到着火的汽车旁边,举起已打开的灭火器,投入了紧张的救援工作。此时,他平时那慢吞吞的劲儿一点都不见了。可能是火太大了,不一会儿,爸爸的灭火器就用完了,可火势仍在继续着,急得车主围着汽车直跺脚。见此情景,爸爸又转身跑到路中央,挥手截车。一辆车停下了,又一辆车停下了??大约过了十五六分钟,火终于被扑灭了。车主拉住爸爸的手,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点着头。

事后,那位车主还给爸爸的单位写了一封表扬信。我和妈妈都说:“这回‘老磨’可风光了。”爸爸却说:“风光什么,我可不是图个什么表扬,谁没个难事。”

你们看,我的爸爸就是这么一个人。

这篇短文,先后只两次描写了爸爸的语言。“接什么,二十分钟就走不动了,将来还能干什么?”语言精练又极富有执拗、一锤定音的个性特点,既表现出了爸爸公私分明、以公事为重的品格,也写出了爸爸对“我”的从严要求。“风光什么,我可不是图个什么表扬,谁没个难事。”语言淳朴无华、实实在在,却极为准确地刻画出了爸爸乐于助人又不图表扬、有恩于他人又不图报答的性格特点。将前后人物的语言描写两相对照,爸爸坚持原则、淳朴厚道、以助人为快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以上列举的两例,也告诉我们:

(1)描写人物的语言不能是“废话”。写废话,与中心无关,也无益。一些纯属交代情节的语言,一般没有必要让文章中的人物去说。让文中的主人公“说”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对主人公在生活中说的每一句话,要动脑筋思考,加以精心筛选,选择出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特点,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语言,写进文章中。

(2)描写人物的语言不能是“大话”,“套话”。大话不可信;套话没有个性,不能为中心服务。好的语言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在特殊情境中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语言描写才能更好地为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服务。决不能把不切合当时情境、人物性别、身份、性格的大道理,硬安排到文章中。

当然,要做到以上两点,日常的观察、思考和积累是前提。平时对周围人留心观察,不仅要听人物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还要动脑思考他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写出的人物语言,才真实、准确、生动,才能使读者读其言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人物的形象才会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思考练习】

(1)语言描写为什么要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中心思想?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的习作,找出不能为中心服务的废话、大话、套话,围绕中心动笔改一改。

69.学会通过行动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行为意表”——行动是人物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和思想品质直接的外在表现;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这些,同学们都懂得。可是,同学们在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方面,还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遗憾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或是通篇、整个段落只是平淡而空泛地叙述事情的始末过程,缺少具体的人物行动描写,使文章不能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文中主人公的形象苍白无力,难以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或是良莠不分,也不管与表现中心是否有关,把人物的每一个动作一股脑儿地写进文章中,致使文章拉拉杂杂,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被淹没其中。

如何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呢?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发生在节日里的一件事

妈妈是个医生,平时工作可忙了。今天是国庆节,妈妈答应带我去天安门看灯。刚刚下午四点,我就拉着妈妈迫不急待地走出家门。

忽然,一位穿着白大褂的阿姨匆匆忙忙地跑到我家,气喘吁吁地对妈妈说:“来了一位重病人,正在心电图室抢救。”妈妈一听,急忙拉着我跑向医院。

一进心电图室,我就看见一位病人躺在床上,脸色苍白,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妈妈推来一台机器迅速连上了病人,按了开关。荧光屏上显示出几道绿点,还一跳一跳的。我知道那是病人的心脏在跳动。妈妈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光屏。几位护士阿姨忙着给病人输液、输氧和吸痰。忽然,荧光屏上的绿点不跳了。“不好,心脏停止跳动。”妈妈一步迈到病人身边,双手按在病人胸前,一下一下为病人做胸外按摩。心电图室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可阿姨们忙而不乱。有的为病人量血压,有的给病人做人工呼吸,还有的给病人打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慢慢地病人的心脏开始跳动了,病人睁开了眼睛。这时,妈妈才擦了擦头上的汗,眼睛又盯住荧光屏。妈妈和阿姨们一直忙到病人情况平稳,被送进了病房,才松了口气。

离开医院,妈妈拉着我在街上默默地走着,树上的彩灯照着妈妈疲倦的身影。妈妈带着歉意对我说:“真对不起,没带你去天安门。”我急忙说:“没关系,以后可以再去。”大街上灯火辉煌,从一家家敞开的窗口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我在心里说:“你们知道在这节日之夜有多少人在忙碌吗?”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明白了,正是妈妈和千千万万的叔叔阿姨们用自己的奉献精神,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这是一篇十分生动、感人的文章,通过记叙节日里抢救危重病人一事,赞扬了妈妈等一群人救死扶伤、讲求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品质。在写作手法上:面对众人,作者着重写的是妈妈;在刻画妈妈的形象时,作者又着重采用了行动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妈妈一听,急忙拉着我跑向医院。”“妈妈推来一台机器迅速连上了病人,按了开关。”“妈妈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光屏。”“妈妈一步迈到病人身边,双手按在病人胸前,一下一下为病人做胸外按摩。”通过这些行动描写,急患者之所急、遇事沉着镇静、技术精湛纯熟的人物形象,便脱颖而出,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篇短文,提醒我们:

(1)在记叙事件、表现人物时,要依据材料的特点(即最适于运用行动描写),变作者自己空泛地叙述介绍为直接描写人物的行动,让人物的行动去“说话”。这比作者自己唠唠叨叨的叙述更有说服力。

(2)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心理、性格特点,最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行动,纳入文章,进行具体描写。不能不分轻重,把人物所有的动作都具体描写下来。

(3)在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中心思想的行动时,要写出人物“做什么”,而重点是写清楚“怎样做”的。只有这样,人物的行动才具有感人的力量。

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必须要对生活中人物的各种行动仔细观察,同时认真思考、理解不同的行动所反映出的人物的不同心理。这样,在作文中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才会运用自如。

【思考练习】

(1)行动描写为什么要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同学们在此方面经常会出现哪些令人遗憾的现象?如何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中心思想呢?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的习作,看看文中在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中心思想方面,有没有令自己“遗憾”之处。如果有,动笔改一改。

70.学会通过心理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心理描写,是直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状态的一种写法。跟语言、行动描写相比,它更能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思想斗争,不但可以把人物写“活”,而且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读同学们的习作,感到大家在运用心理描写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主要的表现是:

第一,在写人(写他人)叙事(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时,忽视心理描写,就事论事,没有写出自己在此事之前、之中、之后是怎么想的。

第二,在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时,口号化,表面化,有时又不惜弄虚作假:明明自己心里没有那么想,却偏要写自己是那么想的;有时故意抬高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写得挺高尚;为了衬托他人,有时却又成心贬低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写得很肮脏。

第三,在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时,真的“钻”到了人家的脑子里,把自己的心理强加在他人身上。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小作者是怎样运用心理描写的:发生在家里的一件小事一天晚上,我正在屋里写作业,忽然听到一件什么东西摔在地上,声音特别大。原来是奶奶在收拾屋子时,不小心把暖壶打碎了,热水洒了一地。在厨房做饭的妈妈闻声赶到,一看,连忙问:“妈,您没事吧?”“没事。嗐,老了,不中用了。”妈妈让我把奶奶扶到沙发前坐下,然后赶紧洗了洗面手,拿笤帚扫去了地上的碎片,又不声不响地用墩布把地拖净。

不大一会儿,爸爸下班回来了。他见气氛有点不对头,就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悄声把经过告诉了爸爸。我想爸爸可能要埋怨奶奶一顿。我想错了,爸爸走到奶奶跟前,关切地说:“妈,不要紧的。您伤着了没有?”“我没事,忙你的去吧。”“妈,我看看您的手,烫着了吗?”妈妈也走过来,关切地问。奶奶忙把手背了过去。我把奶奶的手伸给爸爸、妈妈看。只见奶奶的小手指上划了一小道血口,流了血,血口的边缘很红。“妈,您怎么不早说呢!我给您包上。”妈妈说完就找来纱布,小心翼翼地把奶奶的手包上了。奶奶擦了擦眼睛,笑了。

屋里又恢复了平静。我真为妈妈、爸爸这样孝顺、关心老人感到高兴。

这是一篇清新秀美的小文,读来令人激动、钦羡。文章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情和意。而这一切,又都是小作者善于描写人物心理、善于运用心理描写的结果。

文章中,通过描写妈妈、爸爸一系列的行动和语言,真实而准确地表现出父母发自内心地对奶奶关切和体谅的心理;

通过描写奶奶的语言(“没事。瞎,老了,不中用了”“我没事,忙你的去吧。”)、动作(奶奶忙把手背了过去)和神态(奶奶擦了擦眼睛,笑了),真切而生动地写出奶奶由自责到激动、欣慰的心理。

文章中,还先后两次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先是猜想爸爸可能要埋怨奶奶一顿,结果事实很快证明自己想错了;最后写“我真为妈妈、爸爸这样孝顺、关心老人感到高兴”,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又抒发了自己对爸爸妈妈、对温馨家庭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从这篇短文的写作特点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1)写人叙事时,要特别重视通过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来突出中心思想。在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时,不但要写清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还要写出自己在做此事之前、之中、之后的心理,即写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记叙看到的、听到的人或事件时,也要把自己“摆进”文章中去,通过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我”的心理映衬、烘托主要人物的品质,突出或点明中心思想。

(2)在叙事过程中,要如实地描写自己内心深处的活动。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不虚伪,不造作,不夸张,不掩饰。要写出自己的童心、童真。故意抬高自己(口号化、表面化)或成心贬低自己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3)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时,要慎重、客观,不能以己之心,强为人意。小学生作文,采用的大多是第一人称(以“我”或“我们”的口气来记叙)的写法。由于“我”不能钻到他人的脑子中去看,所以采取这种人称作文,就不能以“他想”的形式直接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必须要在描写人物言行神态方面下功夫,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体态,去揣摩、推测,这样才合情理,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思考练习】

(1)在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方面,同学们的习作常会出现哪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如何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呢?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的习作,看看文中在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方面,有没有“不尽人意”之处。如果有,动笔改一改。

71.学会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叫生活环境,它有大小之分,大到社会发展形势、社会风尚,小到一街一市、一院一室;自然环境,主要指气候、地理和各种自然景象变化。环境描写,就是对人物活动或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环境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所进行的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中心思想,大致可采取如下两种形式:

(1)独立成段或较大篇幅地集中进行描写。通过描写环境,展示生活画面、自然景观,借以赞扬人物,表现文章主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小站》一文中有这样几段话:

这是一个在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月台正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241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红榜旁边是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写着今早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月台上,有两三个挑着萝筐的农民,正准备上车进城。几步以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月台的两头种了几株杏树,花开得正艳,引来一群蜜蜂。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

这是几段典型的集中地大篇幅地生活环境描写。作者按方位顺序介绍了小站的情况——经过工作人员“精心设计”的站容,突出了这个车站小而精、美的特点,从而表现出了工作人员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旅客、热爱祖国铁道事业的精神。

这也提示我们,在进行集中地大篇幅地描写环境时:方位顺序要清晰,描写的目的要明确。

(2)随着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穿插三言五句或点到而止的简要环境描写。通过描写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或映衬人物的意志、品格和形象,突出中心思想。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40多岁了。他对我的学习非常关心。那是四年级时,因为我贪玩,所以功课很差,期末各科平均才60多分。老师决定利用暑假给我补一补,免得上五年级时跟不上。这天外面下着大雨,瓢泼一般。“这不是成心跟我作对吗?”我望看窗外的大雨嘟嘟囔囔。正在发愁时,爸爸走过来对我说:“走,小飙,我送你去!”我本来不想去了,听爸爸说要送我去,又不好说不去。没办法,我只好跟着爸爸钻进雨幕。一路上,雨越下越大,浇得人睁不开眼。爸爸尽量把雨衣往我这边挪,生怕我淋透了。快到学校了,我忽然想起自己没拿课本。爸爸对我说:“你在这等着,我给你拿去。”说着,爸爸把我领到一家门楼儿下面躲雨,自己又转身钻进雨雾里。他一步三滑地往回走着。突然,他一下栽倒了,又不顾一切地站起来,满身是泥水。接着,爸爸那跌跌撞撞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了。

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心里热乎乎的: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短文。文章之所以感人,与事情发生的典型环境及作者巧妙穿插环境描写是分不开的。作者几次描写环境:“这天外面下着大雨,瓢泼一般。”→“雨越下越大,浇得人睁不开眼。”→“爸爸又转身钻进雨雾里。”→“身影渐渐地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了。”这样,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映衬出爸爸坚强的意志,为了“我”的学习、不惧任何困难的高大形象。难怪爸爸的行动令“我”感动得“眼睛湿润了,心里热乎乎的”。

这篇短文也告诉我们,随着故事情节发展穿插环境描写时:穿插的时机要妥当;描写的目的要明确;描写的语句要精练,防止喧宾夺主。

【思考练习】

(1)什么是环境描写?如何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中心思想?描写环境时要注意什么?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状物或写人叙事的习作,看看文中是怎样通过描写环境突出中心思想的。文中还有什么问题,动笔改一改。

72.学会通过场面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写人记事(包括写活动)的文章,都是由一个、几个或若干个场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画面)缀合而成的。因此,写好场面,是出色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的前提。有些文章中心思想不突出,人物形象不突出、不鲜明,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表现事情经过的重要场面写好。

怎样把场面写好,通过场面描写突出中心思想呢?

(1)安排好“面”与“点”,既要照顾全面(整个场面),又要突出主要人物(点)。

摄影师拍摄战斗场面时:有时要鸟瞰战场全景,有时要拉近镜头,拍摄局部厮杀的特殊人物。没有全景,特殊人物就失去了广阔的背景、陪衬;没有特写镜头,这宏大的场面就显得空洞,主要人物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写场面也是如此:写好整个场面的环境、背景、氛围或人物活动概况,文章内容才丰富,读者才能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写好典型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等,才能突出个别,才能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地把整个场面表现出来,才会让读者对事件的意义、重点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有这样一段话:

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两次把炸药包放到桥沿上,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这时候,嘹(liáo)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壳。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1秒钟、2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这是一个英勇壮烈的场面,先写董存瑞“舍身”的背景、氛围(桥高坡滑,无法放置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喊杀声由远及近,如果不马上炸掉暗堡,就会阻碍大部队前进,造成更大伤亡),再写他“舍身”的行为表现。这样,英雄“舍身”的原因、意义、价值写清楚了,人物的高大形象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只是要提醒同学们:在安排“点”与“面”时,可以先写“面”,后写“点”;也可以先写“点”,后写“面”;还可以先写“面”,接着写“点”,然后再写“面”。

如《狼牙山五壮士》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拖住敌人,六班的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撤退,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象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战斗进行很久,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这是一个阻击敌人的场面。作者先写“面”——“五壮士”诱敌上山,凭险阻击,把“五壮士”群体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形象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写得活灵活现;接着写“点”——“五壮士”打击敌人时,每个人具体的神态、动作,生动逼真,突出了“五壮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英勇奋战的精神;最后又写“面”——阻击时间长,敌人前进难,伤亡大,突出了“五壮士”痛击敌人的战果大。

(2)写好双方的表现。这是对比赛、联欢等场面而言的。因为这样的场面都是由双方参与的,所以在描写这类场面时,既要写好“我方”的表现(有点有面),又要注意描写“对方”的表现(点面结合)。这样,事件的中心思想、人物的形象就在这大的活动背景中显现、突出出来。下面这几段话是《拔河比赛》一文的“经过”部分,大家读一读,体会一下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

“嘟”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声,比赛开始了。参加比赛的同学个个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场上的掌声、欢呼声、加油声响成一片。第一局比赛五(2)班的同学赢了,我班同学不甘示弱,个个小脸憋得通红。第二局我打头,心想:就是使出吃奶的劲儿也要赢他们。决定胜负的关头开始了。尽管我们咬紧牙关,皱紧眉头,汗水都急出来了,但是脚一个劲儿地打滑。眼瞅着绳子上的红布条一寸寸地向他们班移去。我们的李老师更是着急,她用力喊:“加油啊!使劲往后拉!”“完了,我们输定了。”

“哦!我们赢了。”二班同学兴高采烈地跳起来,高喊着,“我们胜利了。”声音大得好像让全世界都听到这个喜讯似的。

这几段话先写总的场面;接着略写第一局双方的表现;然后详写第二局“我方”奋力拼搏的情景,“对方”获胜的喜悦场面。纵观整个“经过”,照顾双方,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让人真有身临其境之感。

(3)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但切忌过多地发表议论。这一点,

《拔河比赛》的“经过”部分,也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思考练习】

(1)场面描写在突出中心思想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怎样通过场面描写来突出中心思想?描写时要注意什么?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叙事、写活动的习作,看看文中的场面描写写得怎么样,是否为突出中心思想服务了。有问题,动笔改一改。

7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游记或以写景物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具体展现独特的地域风貌和自然景色,来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大自然的奇妙。除此之外,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也往往需要描写景物。在写这些文章时,可以通过穿插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为故事发展铺设条件;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总之,要借助景物描写,来达到突出中心思想的目的。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突出中心思想的:

我的小弟弟

我有一个五岁的弟弟,叫小强。别看他小,但是很愿意帮助人。记得那是一个夏天,我和弟弟到附近的公园里去玩。这里的景色真美呀!

假山威武地耸立着。柳条在微风的吹动下轻轻摇曳,花儿鲜艳夺目,竞相开放。弟弟拿起一块小石片,侧着身子,举起右手,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往河里一投。小石片在水面上前进,激起了层层浪花,好像一艘快艇全速前进!

我们在儿童乐园玩的时候,忽然弟弟不见了,我非常着急,找了半个小时之后,才发现了他。一问,才知道他去帮助一位小妹妹找妈妈去了。原来,他在玩的时候,发现一位小妹妹在长椅上哭着找妈妈!于是,弟弟领着小妹妹去找妈妈。他们到假山,绕葫芦池,过长廊,转了不少地方,终于找到了小妹妹的妈妈。阿姨高兴地对弟弟说:“谢谢你,小朋友!”边说边从包里拿出来一袋糖果。弟弟连忙说:“我不要。阿姨,再见!”说完就跑开了。听了他的话以后,我真高兴,说:“真是个助人为乐的小雷锋!”弟弟羞涩地笑了,又跑去玩了。

回家的路上,我们都非常高兴。弟弟边走边唱,活泼、天真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树上的鸟儿欢乐地唱着,池塘里的青蛙高声地叫着,好像在说:“小弟弟,好孩子!小弟弟,好孩子!??”

这篇短文先后两次描写了景物。开头通过描写景物,既衬托出我们游玩时的愉快心情和弟弟的聪明、灵巧,也为下文弟弟领着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妹妹找妈妈写清了环境;结尾通过描写“树上的鸟儿欢乐地唱着,池塘里的青蛙高声地叫着”,不但渲染了当时的气氛,表达了我们痛快、高兴的心情,还巧妙地赞誉了弟弟乐于助人的品质,突出了短文的中心思想。

这篇短文,也提醒我们:

(1)穿插景物描写,目的一定要明确。景物描写,一定要为文章主线、为中心思想服务。只有这样,写景物才有用途,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脱离中心主题,为写景而写景,不但不能为全文增色,而且会使文章啰嗦、庞杂。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人记事时,对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自然景物,要有一个“优选”的过程——要拣与事情、人物、中心关系最密切的景物写进文章,同时要考虑清楚插写这些景物到底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2)穿插景物描写,时机一定要适宜。可以在文章开头写景,也可以在文章结尾写景,还可以在文章中间随时插写景物。总之,要随着情节的展开,在叙事、表现人物的需要处和关键处进行景物描写。

(3)穿插景物描写,形式一定要灵活。可以是简短的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两句话,还可以是一两个词语。总之,在写人叙事的文章里,景物描写是表现主题思想的辅助手段;因此要做到简练、适可而止,不要过多地描写景物,以免冲淡文章主要情节。

【思考练习】

(1)在写人记事(含活动)的文章里,插写景物都有哪些作用?如何通过插写景物突出中心思想?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含活动)的习作,看看文中有没有插写景物,插写的景物是不是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有问题,动笔改一改。

74.学会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细节,指人物某些细微的装饰、表情、动作、语言和细微的事物。细节描写,就是对这些细枝末节进行刻画、描绘。

生活中充满了细节,细节描写的使用范围也很广泛。它既可以用于写人记事,也可以用于写景状物。

表面看来,细节描写无足轻重,实际却是小中见大。它能够使文章显得更加有血有肉,丰满而漂亮,更富有感染力。单就写人记事来说,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用来设置悬念,作为伏笔、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用来揭示人物内心隐蔽的复杂微妙的感情;可以用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和精神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大丰盈,进而突出、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告辞时,把小转椅的上面部分带歪了。他(指周恩来总理)过来把我的转椅扶正,然后就走进后面去了。周总理过来把小转椅扶正这一细节,乍看起来似乎很琐细,但实际包含的意思是很深的:周总理尽管工作了一整夜,已是十分劳累,但仍遇事细心,对生活琐事也不疏忽大意。这就表现出了周总理一丝不苟的精神,良好的教养和生活习惯。大家再来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文中细节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我的爸爸

我爸复员后,在十六局工作。他十分关心我和弟弟的学习。那是在前一段的复习时间里。爸爸见我们每天晚上都得背自然、地理和思想品德,早晨起来还得背一会儿,便给我们拿出一盒“蜂王精”,说:“你和弟弟每人每天喝两瓶儿。”两天过去了,盒里只剩下两瓶儿了。我对爸爸说:“爸,我和弟弟快把这盒‘蜂王精’喝完了。别这样早晨晚上地喝了,太浪费了!”“没事,只要你们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爸爸那儿还有九盒‘蜂王精’呢!”我吃了一惊,爸爸买了十盒“蜂王精”呀,一盒就是十多元钱,十盒就是一百多元钱呢!爸爸为了我们能考一个好成绩,竟花了这么多的钱。如今他穿的毛衣还是妈妈当年用白手套线织的呢,戴的还是在部队上发的那顶军棉帽。那双棉鞋是以前买的,好几年了,直到现在他还穿着。

想到这些,我悄悄提醒弟弟: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爸、妈争光,决不辜负爸爸、妈妈对咱们的一片爱心。

这是一篇真实而感人的短文。文章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一效果,与作者正确运用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短文前面写爸爸让“我”和弟弟每人每天喝两瓶儿。因为一盒“蜂王精”内装十小瓶,所以“两天过去了,盒里只剩下两瓶儿了”。内容真实严密,自然引出下文。后面,作者当得知爸爸为了“我”和弟弟能考个好成绩,竟花了一百多元钱、买了十盒“蜂王精”时,笔锋一转,具体写了爸爸穿戴这一细节。这一细节和文章所记叙的主要内容形成鲜明对照,写出了爸爸情愿自己俭省节约、对我们无限关怀并寄予厚望的品格,也自然引出了文章结尾一段。从这篇短文中,我们还能够得出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突出中

心思想的一些经验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1)细节要真实,是确实存在,切不可马马虎虎或添枝加叶。细节若失真,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2)细节要典型,要以能够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中心思想为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写文章时,不能将生活中的任何细节随意写进文章,一定要精选,以“细节”显示人物“大节”。

(3)要安排好描写细节的时机,把细节描写与场面、环境、景物等描写紧密结合,有机融到文章的情节之中。

(4)描写细节要细致、具体、形象、逼真,用词又要精当、绘形传神。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日常留心观察细微(哪怕是个眼神,一个细小的表现、变化),准确记忆当时的情况是前提。

【思考练习】

(1)什么是细节描写?为什么说细节描写可以“小”中见“大”?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或事物,突出中心思想?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描写人物或事物的习作,看看文中有没有细节描写,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或事物的,有什么问题,动笔改一改。

75.学会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写人的文章,除直接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从正面描写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思想之外,还有一种写人的方法——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就是间接地反映所要描写的人物,就是通过对此人有联系的其他人物或事物的描写,来间接烘托,从而达到以此显彼、表现突出这个人物的目的。从表达的效果看,侧面描写往往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特点,使文章更含蓄,更客观,更有说服力,中心更突出。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主人公是邱少云,而文章当中却集中地描写了“我”矛盾、焦急、希望和痛苦的心理活动,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对“我”在邱少云被烈火重重包围时的复杂心情的描写,这样就从侧面烘托了邱少云当时极端危险的处境,反映了邱少云所表现的为了革命利益、全局利益,宁可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精神。又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写群众称赞的语言——“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这样就从侧面高度评价了雨来的品质;《江姐》一文中,写一间牢房的同志们集体写慰问信及决心要向江姐学习,这就从侧面热情赞颂了江姐“在敌人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投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小作者是怎样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的:

“懒”爸爸

我的爸爸什么都好,可就是“懒”。

妈妈辛辛苦苦做得了饭,可爸爸好像一点儿也不知道饿,一个劲儿地写着他的科研论文。开饭了,我走到爸爸身边对着他的耳朵大声地喊:“爸爸吃饭!”爸爸一惊,放下笔杆,看了看表:“噢!已经九点钟了。”在妈妈的唠叨下,爸爸端来一碗饭,三下五除二,吃完米饭,但忘了吃妈妈特意为爸爸做的虾。妈妈走过来问:“虾不好吃?”爸爸认真地说:“是的。”可把妈妈气坏了。到了吃中午饭时,这回妈妈自己去叫爸爸。爸爸说:“九点钟吃啥饭?”妈妈说:“看看天色,难道你总是过九点?”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表,恍然大悟地说:“手表忘了上弦了!”我也连声责怪爸爸“懒”。爸爸看了看我,笑着摸了摸我的脸蛋说:“你说说,爸爸怎么懒?”我说:“爸爸懒得睡觉、懒得吃饭、懒得带我去公园??”爸爸、妈妈听后都笑了。不久,我又看到了爸爸的科研奖状,扑哧笑了。妈妈问我为什么发笑,我对妈妈说:“我的爸爸只有得奖才是最勤的!”

这篇短文,在写法上很有新意。尤其是文章结尾部分,小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答话——“爸爸懒得睡觉、懒得吃饭、懒得带我去公园??”“只有得奖才是最勤的!”这样就借“我”的口,从侧面赞扬了爸爸废寝忘食、专心搞科研的精神,点明了文章主旨。

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时,要注意两点:

①要因文章的特点、需要来安排侧面描写,增强目的性,不能滥用。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中,主人公既不能说话也不能行动,作者又不便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因此,作者只得从人物的神态上及借助“我”的心理来刻画人物。

②侧面描写一般要简洁、精当,以防淹没重点描写对象,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思考练习】

(1)什么是侧面描写?如何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

(2)以《____能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用上侧面描写的方法。

76.学会在记叙中议论

议论,就是直接说理,对人物或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对问题发表见解、主张,用以说服他人。它是作者对人物、事物深刻认识的真知灼见,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和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并列的基本表达方式。小学生是以学写记叙文为主的,而记叙文很少有完全不加任何议论的。议论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可以直接为中心服务。记叙文中的议论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先议后叙。这种形式指文章一开头,先就某个人物或事物提出问题,或者发表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评价,然后引出正文。采取发表议论方法开头的文章,都属于这一形式。先发表议论,可以使文章开篇入题,简洁明快。

二是夹叙夹议。这种形式指文章各段落一边记叙、一边议论,记叙与议论密切结合,贯穿始终。夹叙夹议的文章,议论与记叙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条理性,而且能使文章逐层深化,增强文章的说理性。

如《养花》,全文以第一人称来娓娓叙述养花的乐趣,像对朋友叙谈家常,在表达“我”与花草之间的深厚感情时,也偶尔穿插着议论。

“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多得些知识决不是坏事。”抢救花草累得“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些议论精湛而又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大大增强了文章色彩,加深了力度。

三是先叙后议。这种形式指文章先集中笔墨,对人物或事物进行详细记叙,然后再发表议论。先叙后议的文章,议论是对记叙对象或内容的进一步阐述,是直接表达作者的评价、感情。因此它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深化文章的主题。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先叙后议的特点及议论的作用:

我的业余爱好

我的业余爱好很多,爱看书、写字,更爱下象棋。记得上小学后,我看见姥爷和爸爸下棋,觉得很好玩。于是我便缠着姥爷教我下棋。姥爷告诉我:“马走日,象飞田,炮打一溜烟,车四处奔驰,小卒一去不回还。”我就按着姥爷教的规则,学着下棋。一来二去,我也慢慢学会了下棋,可我总是姥爷的手下败将。我很不服气,心想,不能老这样输下去,一定要“打败”姥爷。怎么办呢?我思来想去,有了,何不向爸爸求教呢?我请教了爸爸,学会“双炮轰老将”这一招。过了几天,我又跟姥爷下棋,用了这一招,真灵,很快就把姥爷“将住”了。姥爷愣住了,急得抓耳挠腮,怎么也想不出对付的招法。我赢了姥爷,心中乐开了花,暗想这下姥爷成了我的手下败将!谁知好景不长,姥爷又想出战胜我的“看家本领”。随后,我又向爸爸学会了“马卧槽、马后炮”等战术,又赢了姥爷。

我虽然刚学下棋,时间不长,但通过下棋我感悟出一些道理:

下棋是两军对垒,好似战场,双方斗智斗勇;下棋要统观全局,周密运筹,稳扎稳打,才能克敌制胜。棋盘不仅是战场,又像是人生舞台。颗颗棋子站的位置不同,履行的职责也不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人也应该如此。我非常赞赏小卒,他们虽然地位很低,但踏踏实实,只前进不后退,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遇到困难不退缩。我不是正需要这种精神吗?

文章先详细记叙自己怎样和姥爷学下象棋,怎样不甘心做姥爷手下败将,又怎样向爸爸求教最终赢了姥爷的事。在此基础上,小作者阐发议论——“通过下棋,我感悟出一些道理??棋盘不仅是战场,又像是人生舞台??我不是正需要这种精神吗?”这样,文章的立意就显得十分深刻,耐人寻味。

在记叙中学习运用一点儿议论,做为点睛之笔,可以大大提高文章表达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①无论先议后叙、夹叙夹议,还是先叙后议,文章都应以记叙为重点,在详细记叙的过程中发表简短、甚至是片言支语的议论。这是因为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

②议论属直接说理(叙述、描写属间接说理),因此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语言要明了,不能含含糊糊。

③议论既可以是作者对问题发表见解、主张,也可以借文章人物之口,品评其他人物或事件,阐述人物自身的见解。无论怎样,议论要有说服力,见解要独到,不能人云亦云。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努力提高作者自身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是前提。自己爱憎不明,又怎能对人物或事物发表正确、健康向上的评论呢?自己认识不深,又怎能对周围生活发表独特、深刻的议论呢?

【思考练习】

(1)什么叫议论?记叙文中主要的议论形式有哪些?运用议论表达方式有什么重要作用,需要注意什么?

④以《我爱____》(人物或事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学习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77.学会在记叙中抒情

在记叙中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人是有感情的,有丰富的、各种各样的感情。作文时,需要把感情表露出来。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文章才能说明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真正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化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进而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可见,抒情是表达中心的需要,直接为中心思想服务;这种表达方式是写文章时必不可少的。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间接抒情。这种抒情形式就是借助其它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等)抒发感情。

①在叙述中抒情,寓“情”于叙事之中。如《劳动的开端》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屋檐底下有两张方桌,是窑上开票记账用的。我看天还没亮,爬上桌去躺着,一合眼就睡着了。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这段话,作者在叙述事情经过中,就间接抒发了对穷人处处受欺侮的黑暗旧社会的愤恨之情。

②在描写中抒情,寄“情”于描写人物、事物之中。如《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写道:“溪底有好多鹅卵石。那鹅卵石多么好看,有玛瑙红的,有松青的,有带着白色条纹、彩色斑点的,还有蓝宝石般发亮的鹅卵石。”这段话描写的是鹅卵石缤纷的色彩,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喜悦、赞美之情。

③在议论中抒情,边发议论边抒情。如《一夜的工作》最后两段: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

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见似的:“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两段话中,作者借议论(“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抒发了对周恩来总理无限热爱之情。

(2)直接抒情。这种抒情形式就是作者随着文章情节的发展,事物的变化,感情达到高潮,间接抒情已不能满足表达需要时,便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这又叫做“直抒胸臆”。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直接抒情的特点及作用:

家乡的“挂钟顶”

家乡人都说,“挂钟顶”是燕山余脉数一数二的名山,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去过。今年暑假,我和姐姐游览了挂钟顶,了却了多年的心愿。从家门出发,走约五百米就到了山脚下。山脚下有一个亭子般的小庙,在庙的中间,坐着一个盛装的古代妇女,她慈眉善目,笑看着眼前的山、树、水??姐姐说:“这小庙叫娘娘庙。”噢,我知道“挂钟顶”为什么又叫“娘娘顶”了。

山道像巨龙一样盘曲而上,它九曲十八盘,弯弯曲曲通向高高的山顶。顺着山道,我和姐姐一边爬山,一边欣赏着身边的景致。山上开满了粉红色的杏花,给山景添上了一片喜色。紫微微的鸡桕花也在开放,这一丛,那一簇,争先恐后地散着芳香;微风吹来,它们轻轻摇着花冠,像一个一个的小喇叭,细听,它们好像还吹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踏着刚刚返青的茸草,我们登上了山顶。在山顶,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那棵老古树了。它高高地屹立在山顶,方圆十几里都能看到它。听说,在战争年代这棵树是挂“报信钟”用的。每当敌人来了,就会有人去敲钟,给乡亲们报信,让乡亲们安全转移。“挂钟顶”的名字也来源于此。老古树为革命做出过贡献,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尊敬。

从挂钟顶回来,我更爱自己的家乡了。我真想变成一片绿叶,为家乡的这座山增绿;我真想变成一朵花,让家乡的这座山更美。美丽的挂钟顶,战争年代你为革命立过功,和平年代你又为百姓生活增添了美。

我深深地爱着你,不寻常的挂钟顶!

短文中,作者在饱览了“挂钟顶”美丽景色、了解到家乡光辉的革命历史之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挥笔流出结尾两段文字,直接抒发了对家乡、对家乡人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点明了

文章的中心思想。作文中,运用抒情这一表达方式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是相比较而言的,没有纯粹的、绝对的直接抒情。一般地说,在记叙文中直接抒情不应用得太多、太滥,要针对内容特点,做到适当、得体。

②抒情要有缘有故。抒情不是凭空来的,总是因为对人、事、景、物产生感情而发,总要有所借助,或借人、借事抒情,或借景、借物抒情,平白无故的抒情是没有的。因此,作文时要紧紧扣住所记叙的事物来抒情,不能盲目地乱“抒”一气。

③要抒真情、健康之情,抒情要自然。要抒发的感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不能以为文中多用几个“啊”字,多写几句“我多么喜爱”、“他真伟大呀”之类的空话,就算表达真实而热烈的感情了。只有对人、事、景、物有深切的感受,强烈的感情,才会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无感而发,却要生硬地挤情、造情,抒情也定不会自然,文章定会让人厌恶。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在记叙中抒情?抒情的方式有哪些?运用抒情表达方式要注意什么?

(2)以《我赞美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恰当地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

78.学会联想

作文中,在写自己看到、听到的事物的同时,往往还要写一些由这些事物引起的联想。

联想,就是由眼前的事物而想起不在眼前的其它相关的事物。它是一种心理活动,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联想到的事物都是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从前看到过或听到过的事物。例如:

推开玻璃窗,看到空中条条雨线,联想到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看到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联想到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看到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联想到像断了线的珠子;??这些都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相似的事物。

看到眼前的小金鱼,回想起与赠给自己小金鱼的伙伴的友谊;看到眼前漫天飞舞的大雪,联想到来年的田野——金黄的麦穗在微风中摇动,一派丰收景象;??这些都是由眼前的事物联想到过去或未来的事物。看到门前小泥路婉蜒曲折、崎岖不平,联想到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不可能事事都是一帆风顺的,必须要从小锻炼自己,以非凡的毅力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看到路旁那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联想到扎根边疆、只讲奉献的祖国建设者;??这些都是由看到的事物联想到人或人的思想品格。

作文时,无论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离不开联想。如:要形象地描绘某些景物、细节,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手法;要完整地刻画一个人物形象,就需要对他的心理活动作某些合理的推测;要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记叙内容的同时,加上恰当的联想:不但有利于把事物或人物写得充实、具体,避免干干巴巴、空洞无物,而且可以使中心思想更突出、深刻,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本文的特点和联想的作用:

卢沟桥的石狮子

十月的微风像妈妈抚摸着我的脸,清柔,凉爽。我们趁着这大好时光,来到了举世闻名的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15公里的永定河上。清乾隆皇帝曾在这里亲笔写下“卢沟晓月”。而最有名的要算桥栏柱上的石狮子,这些石狮子形状各异,栩栩如生。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石狮子吧!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只大石狮子,它安祥地坐在那里,旁边还刻有两只小石狮子,它们是在保护大狮子,就像我们保护我们祖国妈妈一样。一只小狮子依偎在母狮子的怀里,甜甜地睡着,真是母子情深。这时,我想起我小时候,也躺在妈妈温暖的怀里,吃着妈妈蜜一般的奶。继续向前走,有一只石狮子蹲在那里抬头仰望天空,爪子还托着脸蛋,仿佛在思考什么,多么神秘呀!我要是能为它解开这个迷,让它和别和石狮子一样活泼可爱,温柔可亲,那就好了,我真不相让它成天苦恼下去。再向前走,我看见一只小石狮子骑在母亲的背上,小爪子还扒住妈妈的嘴角;妈妈很生气,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只好无可奈何地笑了。小石狮子真淘气!

看,那只石狮子生气了吧!它露出了锋利的牙齿,紧紧地把拳头握住,好像很愤怒。那边的一只石狮子正在玩绣球,它那可爱的样子,使你立刻转变了情绪。

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卢沟桥的石狮子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短文中,作者看到小石狮在保护大石狮,便联想到我们保护祖国妈妈;看到小石狮依偎在母狮怀里,便联想到“我”小时候甜甜地躺在妈妈温暖的怀里;??作者正是运用了这些“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才把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描绘得那么形象、传神。也正因如此,文章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在记叙中展开联想,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联想必须有根据。要紧密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进行联想,借人借物进行联想。不能凭空联想。

(2)联想要合情合理。引起联想的事物与联想到的事物、人物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有相似点;联想要符合客观实际,让人看了可信,读了觉得有道理。不能瞎想,胡思乱想。

(3)联想要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如果单是为了联想,即使联想得再合乎情理,再形象、生动,也是无益的。

【思考练习】

(1)什么叫联想?在记叙事物或人物时加上恰当的联想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在记叙中展开联想需要注意什么?

(2)以《一次难忘的游览(或参观)活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文中要求恰当运用联想的方法。

79.学会想象

想象,就是“设想”,就是继续沿着同一种事物设想下去,设想出不在眼前的新事物的具体形象。例如:

看到王老师一家居住的小屋拥挤不堪,便想象到他们终有一天搬进了一厅四室的房子,全家人欢乐无比;看到眼前鲜美的大草莓,便想象到它们恰似一个个漂亮、害羞的小姑娘,头上戴着绿色的太阳帽;看着眼前满池挨挨挤挤的荷花,忽然觉得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随着一阵微风吹来,翩翩起舞。

写作文时,如果只会记实,不会想象,笔下的事物、人物就会显得死死板板。在写“眼前所见”的同时,如果能够写出“脑中所想”——融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哪怕是廖廖数语,让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文章就会丰富多彩,中心思想就会鲜明深刻。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小文,体会一下本文的写作特色:

夏天的夜空晚上,我摇着扇子,坐在楼下乘凉。我手托下巴,眼望深蓝深蓝的夜空。天上的星星像无数只小眼睛一闪一闪的,又像一块华丽绸缎上绣着无数颗美丽的宝石。弯弯的月亮一会儿钻进云层,一会儿露出笑脸。啊!这美丽而神秘的夜空多么令人向往呀。突然我觉得身子轻飘飘的,不由自主地飞了起来。不知不觉的,我穿上了宇航衣,头戴宇航帽,越飞越高。看到了,看到了那闪烁的星星。对了,我先去探望一下地球的邻居——月亮,再去探望嫦娥姐姐。嫦娥姐姐对我说:“刚开始我很寂寞,可后来那些美丽的小星星和我交了朋友,我们在一起聊天说笑,我就不觉得寂寞了。”她还告诉我,许多外星人也来到了这里,它们都很友好。我谢过嫦娥,离开了月球,来到了火星。是它!是它!我经常在动画片中看到的火星人。我参观了它的房间,和它一起做游戏??我们玩了好长时间呢!一阵风吹过,把我从梦幻中惊醒。天空还是深蓝深蓝的,深奥莫测。

“啊!今天的幻想,明天一定会实现的。”我一边说,一边握紧了小拳头。我看着天空,弯弯的月亮,美丽的星星,还有那嫦娥姐姐正在向我招手!

这是一篇生动活泼的短文。作者楼下乘凉,遥望蓝天:看到繁星,联想到它们像无数只闪动的眼睛,像华丽绸缎上绣着的无数颗美丽的宝石;看到弯弯的月亮,联想到它像顽皮的孩子,时而隐去身形,时而露出笑脸。接着,作者超越时、空限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自己飞入太空,探望月亮,拜访嫦娥,登上火星,与火星人一起做游戏??想象丰富、奇特,妙趣横生,表现了作者热爱科学、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思想情感。

把想象融入作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生活实际为依据进行想象。不能凭空想入非非。因为想象来源于生活,想象离不开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兽。

(2)想象要有创造性、独立性和新颖性。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想象出“唯我独有”的与众不同的内容。要敢于想象前人从没有想象到的内容;要勇于从新的角度去想象,“出人意料”。跟着别人后面学舌,没有新鲜感。

(3)想象要合情合理。想象要勇于“出人意料”,但这决不是说可以乱想、瞎想。想象要从客观现实中引出,想象的内容要与现实有紧密的联系。“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想象才最值得夸赞。

(4)要围绕中心展开想象。不是任何想象都可以写进文章。作文时,要围绕中心去想象,才会产生好的效果。脱离中心的漫无边际的想象,与文章无补。

合理、丰富的想象源于生活,又与人的情感、知识、兴趣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平时勤于观察思考,博览群书,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培养丰富的情感、广泛的兴趣,是做到以上各条想象要求的基础。

【思考练习】

(1)什么叫想象?在写“眼前所见”的同时,融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可以起到什么作用,还应注意什么?

(2)以《____遐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文中要求融入合情合理的想象。

80.学会象征

象征,就是用易于引起联想的具体事物或活动,来说理或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从而使文章达到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境界。

如《三人行》一文,讲的是身负重伤、饥饿劳累的指导员王吉文,往返轮换背负腿部受伤、不能行走的通讯员小周和重伤员黄元庆,在茫茫的草地上艰难行走,最后昏倒在草地里;当王吉文醒来时,发现小周和黄元庆正用油布拉着自己在草地上匍匐前进。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充分表现了三个红军战士患难与共、相互帮助的崇高革命精神。而文章结尾并没有直接点明这一点。作者是这样收束全文的:

王吉文看着,听着,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这段话巧妙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写得十分优美、壮丽,既含蓄地点出了红军战士们此时此刻的心理以及事情的结果,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象征着革命的前程无限广阔、美好,表明红军战士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象征着红军战士就像大雁一样团结互助,共同前进,是一定能够走出茫茫草地的,一定能战胜千难万险,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表明红军战士们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

由此可以看出:行文中正确运用象征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优美、含蓄——把要说明的道理或要表达的深意,隐含在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或事物之中,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咀嚼,给读者留下深思、想象和寻味的余地。这样,就使文章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从而提高了文章的感染力。

大家再来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本文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

登西樵山

今年暑假的一天,天气格外晴朗,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金色的太阳普照着大地,正是登山的好天气,所以妈妈的朋友约我们到西樵山旅行。汽车在宽阔的公路上飞驰。不久,我们来到一座山脚下,妈妈的朋友说:“这就是西樵山。”“啊!多高啊!”我情不自禁地惊叫起来。我满怀喜悦之情,与哥哥一起向山顶攀登。起初,我还蹦蹦跳跳的,轻松自如。可是过了一会儿,我两腿就发酸了,越走越慢,渐渐落在哥哥后面。又过了一会儿,我索性在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用拳头向小腿上使劲地捶着,心想:“多累啊!能爬到山顶吗?”接着,我气喘咻咻地对赶过来陪我的哥哥说:“哥哥,我的腿实在不听使唤了,你上去吧,我在这里等妈妈。”哥哥听了,亲切地对我说:“天下无难事。我们休息一会儿再继续前进吧!”我听了哥哥的话,休息片刻后又继续向上攀登,终于胜利地登上了西樵山。在山顶上,哥哥对我说:“你说这西樵山高吗?”我擦了擦额上的汗珠,立即回答:“当然高呀!”哥哥又说:“对。但尽管西樵山很高,却不是高不可攀的,你说对吗?”我默默地点点头,认真地思索着哥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站在山顶上,尽情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深情地观赏着锦绣河山,由衷地感受到:“只有登上了顶峰,才能饱览无限的风光。”

这篇短文,比较突出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全文以“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胜利登上西樵山,看到了只有登上顶峰才能饱览到的无限风光这一具体活动,象征、说明无论做什么事,虽会遇到困难,但并不是难以克服,只要肯坚持做下去便能成功的道理。这样,既提高了文章的艺术性,又达到了说理的目的。

使用象征手法需要注意的是:要表达的深意,虽然没明说,但要让读者能够借助所描述的内容心领神会,不能让人费解或产生歧义。这是使用象征手法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练习】

(1)什么叫象征手法?作文时正确运用象征手法可以起到什么作用,需要注意什么?

(2)以《记一件感人至深的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练习正确使用象征方法。

81.学会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文章,体会一下本文借物喻人的特点及作用: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同学读了此文之后,都一定会认识到:本文决不单纯是状“物”;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树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树品格(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扎根深山,饱经风霜,老而不衰,只讲奉献,胸怀坦荡、无私)的人,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具有老杏树品格的人的无比敬爱之情。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借物喻人?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作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需要注意什么?

(2)写一种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事物,要求自己拟定题目,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82.学会“大”题目“小”写

命题作文,特别是大型的作文竞赛,常会遇到一些较为笼统的“大”题目。如,“我爱社会主义”、“我爱北京”,“在举办‘亚运’的日子里”、“在申办‘奥运’的日子里’”、“在迎接香港(或澳门)回归的日子里”??这些题目(范围题)都很大,不容易写好。许多同学一见到这样的题目,就觉得非从大处落笔不可。于是,或写一番从电视、广播中得来的见闻,喊一番口号;或东拼西凑,泛泛地写一番社会、学校、家庭的大好形势,可喜变化;??结果,文章空洞无物,缺乏说服力。

其实,要写好这样的文章,恰恰应从小处入手。首先,要像照像那样“聚焦”,把题目化小,化具体;然后从小处着眼;在题目限定的要求、范围内,从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中,选取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具体事例或细小事例,来表现中心,即“大”题目“小”写,以小见大。

如,一次作文比赛,题目是“我爱北京”。北京这么大,又是祖国的首都,要写好这篇文章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一个北京偏远山区、又从未进过北京城的孩子,巧妙地运用“大”题目“小”写的方法,以《我爱家乡的红珍珠》为题,写家乡人民为摆脱贫穷面貌,村头地边、漫山遍野,都栽上了红果树。几年后,红果树开始进入盛果期,乡亲们采摘着珍珠般的红果,喜在心里,笑在脸上。不到几年时间,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文章结尾写道:“我爱家乡的红珍珠,我更爱家乡勤劳的人民。”比赛结果,这篇文章获得了市级二等奖。

下面这篇文章获北京市小学生作文竞赛复赛(题目是“在举办亚运会的日子里”)优胜奖。大家读一读,体会一下本文“大”题目“小”写的特点:

我为社会增添一份美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心中便涌起自豪感。

那是亚运会前夕,我听说亚运会自行车比赛要经过密云,政府倡导把阳台变成花园。于是我劝爸爸把阳台上的废物清理掉。爸爸说:“不用弄,咱一户能影响多少!”我说:“不能这么说,要是人人都这么想,那首都还怎么开亚运会!”爸爸听了说:“要干你自己干。”我知道爸爸有意为难我,就说:“干就干。”

星期日这天,爸爸妈妈上班了,我就开始了这次特殊的家务劳动。我先把阳台上的酒瓶、木板等杂物搬出,扫净,用抹布把栏杆擦净,用拖把把地面拖净。再把一些木板搭在阳台栏杆和窗台之间,在上面摆几盆粉红色的月季、火红的串红和翠绿的万年青。阳台真的变成了小花园,在阳光照耀下鲜艳夺目。我欣赏着创建的“小花园”,心里美滋滋的。最后我把酒瓶装在网兜里,跑到收购站卖了。晚上,爸爸回来,看到焕然一新的阳台,欣赏了半天,高兴地说:“我们的小燕子长成大燕子了,了不起了。”

不知怎么的,这事让居民楼组长知道了。在居民会上,他当众表扬了我,还号召大家向我学习。这下,我们楼可热闹了,家家户户都搬东西,摆花。整个楼都生辉添色了。

这件事虽然过去好长时间了,但每当想起来,我就感到自豪;因为我是一个小东道主,更因为我为社会增添了一份美。

短文之所以写得如此清楚、具体,是因为文章所记叙的内容是作者亲身所做的事;文章之所以这样感人、有意义,是因为小作者深深懂得——要写好有意义的事,必须先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文章之所以这样生动、切题,是因为作者知道——面对这样“大”的题目,必须要从“小”处着眼,选自身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动笔,只有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有真情。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大”题目“小”写?为什么要学会“大”题目“小”写?“大”题目怎样“小”写?

(2)以“在迎接香港(或澳门)回归的日子里”为内容,自己命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学习运用“大”题目“小”写的方法。

83.学会把自己“摆进”文章中

小学生,主要学写的是记叙文。而记叙文又要求必须写真人实事,真景实物,即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这就涉及到自己在文章中的位置的问题。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包括自己所做或经受过的事情),“我”就是文章中的主要线索,就是文章中的主人公(或主要人物之一)。因此,文章中自然少不了“我”。同学们写这类文章,也不容易将“我”丢掉。而在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时:由于“我”居于文章中的次要地位,已不再是文中的主要人物和记叙的核心。因此,同学们往往忽略“我”的作用,甚至把“我”从文章中“抠”去,省略不写。这是极为错误的。如,有的同学在写《我的老师》一文时,把老师的优点写得很充分,但是没有把作者自己和被写人(即老师)这种关系用事实表现出来——这位老师对“我”怎么样,有过什么接触、帮助,全文一字不提。这样纯客观地来写一个人物,是不近情理的;“我”在文章中不出头露面,也不会很好地写出老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反映,尤其不切合文题中的“我”字。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本文在写法上是不是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添嘴巴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老师走进教室说:“今天咱们来玩一个添嘴巴的游戏。”老师先在小黑板上画了一个娃娃头,这个娃娃黑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头,可惜就是没有嘴巴。老师说:“谁能把娃娃的嘴添上?”郭岩第一个把手举了起来。老师先叫郭岩出来,用布把他的眼睛蒙住,把他带到小黑板前。郭岩转了三圈后,拿起笔把嘴添在了右腮帮子上,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又叫了几个同学,这几个同学有的把嘴添在了腮帮子上,有的把嘴添在了眉毛上,还有的把嘴添在了脸的外边,教室里笑声不断。这时,老师说话了:“你们要动脑筋,不能瞎添。谁保证能把嘴巴添在合适的地方?”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把手举起来。老师叫了王壮。只见王壮走到小黑板前,转了三圈,但是很慢。他又用手在黑板上摸来摸去,找到了中心点,用笔在鼻子处点了一下,好象觉得不对,又往下移了一些,把嘴添在了鼻子的下面。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一片欢声笑语??

这篇短文写得很朴实、流畅,只是没有把“我”摆进文章中。“我”尽管没有亲自到小黑板前去“添嘴巴”,可是参与了这个活动,活动中也一定会有所表现、感受。而这些,文中只字未写,作者真成了“隔岸观火”啦。

在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时:“我”尽管居于文章中的次要地位,但毕竟是文章中的重要线索,是文章内容的见证人;尽管“我”是文中的次要人物,但对渲染气氛、刻画主要人物的形象,却起着极为重要的烘托、陪衬作用;更何况全文要表达的总是“我”的喜怒爱憎的情感。因此作文时,一定要学会把“我”摆进文章之中。记叙文中,如若通篇不露一个“我”字,一般说来,这算不上是好文章。

【思考练习】

(1)写记叙文,为什么要学会把“我”摆进文章之中?为什么通篇不露一个“我”字的文章,一般算不上是好文章?

(2)修改《添嘴巴》一文,把“我”摆进文章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