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联书店、三联出版、三联人,你能想到什么?
是北京首家24小时书店,是关注大众、关注现实的《三联生活周刊》,还是刚刚去世的三联书店原总经理、原《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等老一辈出版人?“三联”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坐标,寄托着读者、作者与各领域文化工作者的念念理想与不灭情怀。想了解更多关于三联的故事,让我们翻开本书,听一位老三联人慢慢讲来......




“这本书是我关于出版的最后一本书,我将以此书与出版告别。从此,我将站在海岸上,看着出版这艘大船扬帆远航,而这本书就是我曾在大船上航行的最后一个纪念。”
关于内容
本书为出版感言集,分为“心系三联”“志在好书”“事在人为”“情寄八方”“榜样在前”五个部分,是作者2009年1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之后,对三联书店发展方向、谋篇布局、重点工作、内部建设、实施方法等方面思考的一个个片段,展现了作者在三联书店工作期间的所历、所见、所思、所感。文章一事一议、一事一策,语言生动活泼,具有现场感和阅读感染力。这些经验是鲜活的、从实践中得来的,既可“录以存照”,作为历史的印记,也可供新闻出版从业人员特别是文化管理者借鉴。书中还有怀念追思三联前辈和老一辈出版工作者的文章,这些文章既给出版行业同仁及新人树立了标杆,也能使广大读者从中受到领悟和启迪。
关于作者
樊希安,出版家、诗人、作家,文学硕士,编审;现任国务院参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1986年进入出版界,从业35年,历任刊物主编、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社长、总编辑、总经理,成为我国出版界领军人物,先后获第十一届韬奋出版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奖励。创办北京首家24小时书店,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文化产业人物;著作有《总编辑手记》《美术馆东街22号——三联书店改革发展亲历记(2005—2014)》《激情与梦想》《坚守与探索》等多部。
主要目录
自序:做一个有情怀的出版人
第一辑 心系三联
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像当兵时一样去战斗
我有一个梦想
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
立大志向 创新辉煌
人参与萝卜的比喻
在品牌创新和扩张上做文章
分社元年话改革
践行“人才主义”的用人政策
切实实施好三联企业文化战略
让三联员工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中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员工手册》的效用
《店务通讯》改版致辞
《读书》创刊三十周年告读者
《三联生活周刊》前景可期
向三联生活周刊人致敬
又一载高歌猛进硕果盈筐
离别三联感言
第二辑 志在好书
出版人的使命就是多出好书
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优质精神食粮
有感《迈入出版家行列》
愿为营造书香社会贡献力量
出版人应成为阅读的引领者
书香咖啡香 共度好时光
图书出版与图书馆资源建设
选题是一个出版社的生命线
“叫三联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强化三联大众文化读物出版工作
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打开新视野 开创新局面
编辑“六问”答疑
坚持正确导向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从中日双语版《鲁迅箴言》出版说起
见证历史 弘扬传统
推荐三联新书《读毛泽东札记》
松山巍巍 信史存焉
记忆深处的老人艺
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品味台湾经典小吃
真喜欢 真重视 真有真知灼见
金声玉振 幽谷洪钟
打造传世精品佳作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联为什么看重《邓小平时代》
了解真实鲜活的西藏
戳穿达赖集团和某些西方媒体的谎言
第三辑 事在人为
文化企业家的责任和使命
激流勇进 砥砺前行
让一盏灯点亮一座城市
时代的召唤让生活书店应运而生
继往开来 服务社会
携手开创三联新时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 寻根感恩谋发展
同舟共济 各尽各心
用“大文化场”探求品牌营销新路径
让黑土地上盛开合作之花
善待专家 借用外脑
第四辑 情寄八方
纪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
彝良灾区行
秋水长天 美美与共
庾信文章老更成
致张至璋先生、夏祖丽女士
关于《牛的印迹》的通信
人性化管理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
真诚的道歉
“随喜”之喜
小孙的兰花
第五辑 榜样在前
追怀三联前辈
清明节祭扫邹韬奋烈士墓祭词
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弘扬韬奋精神 用心打造精品
“韬奋祖居”是一座精神高地
怀念新知书店主要创始人徐雪寒先生
将一束鲜花敬献在马场町纪念公园
悼念倪老
怀念王仿子先生
悼戴公
回忆宋木文同志关心三联书店的一些往事
怀念我的出版引路人姜念东总编辑
自序:做一个有情怀的出版人
这本书的书名是《理想与情怀》,理想没有问题,含义很清晰;是否用“情怀”这个词,我内心纠结甚久。词典这样解释“情怀”: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如抒发情怀。而“情结”则是:深藏心底的感情,如浓重的思乡情结。这样一来,“情结”似乎高于“情怀”,是一个分量更重的词。而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
“情结”只是一个中性词,不含褒贬,而“情怀”却是一个带温度、带情感的词,给人一种向往和追求。如我们常说,某某是个有情怀的人,而不说是个有情结的人,两者有着层次和内容上的不同,前者寓含着赞美。我更喜欢“情怀”这个词,故最后定书名为《理想与情怀》。我不是说我已具“出版情怀”,而是说这是我的一种追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也希望从事出版工作的朋友,都努力做一个有情怀的出版人;从事编辑工作的朋友,做一个有情怀的编辑。
理想与情怀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更不能没有理想,因为没有理想就没有希望,就失去了奋斗目标。出版人自然有自己的理想。那么出版人的理想是什么呢?我以为,多出好书,为读者提供优质精神食粮,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或曰通过出版优秀出版物,为社会文明进步贡献一己力量,这就是出版人的理想。情怀自然要比理想范畴小一些,但情怀是理想的体现和折射,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得更具体。要做一个有情怀的出版人,首先要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情怀是大家不可缺少的品质,许多学术界、文化界、出版界大家都是有情怀的人。中华书局出版的《故宫藏美》一书序言中,作者朱传荣怀念他的父亲朱家溍先生时说:父亲留给我们的不是他的天赋、不是他的出身、不是他的学识,而是他的情怀,对自己的爱与尊重,对美和好的欢喜赞叹。我的老师张松如先生(笔名公木)就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他创作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和《英雄赞歌》的歌词,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但他永远都那么谦和,有一种永不言弃的追求精神。先生晚年,把自己作诗、治学、为人之道归纳为:理论(文艺)建设意识,学术(创作)自由心态,真理(审美)追求精神,道德(纲纪)遵守观念。不拜神,不拜金;不崇“古”,不崇洋;不媚时,不媚俗;不唯书,不唯上。这个“道”是其一生作诗、治学、为人的经验总结,也是其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秉持“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奋斗理念,他在晚年提出“第三自然界”的哲学命题,一直到去世都在研讨。我已去世的朋友《诗刊》编辑李小雨就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她经常提着一袋沉重的诗稿往返家和单位,常常把个人的时间消磨于工作,把自己的创造性才华消融于刊物和作者,善良、单纯、执着,对诗有着永远的追求。近日翻她以前寄来的诗集,突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封过去的短信:“樊总:好!寄上(《国之殇》)抗震诗集一本。其中收入了您的诗。书出得早,编者是我的学生,当时向我要诗,我就把您的推荐过去了。谢谢支持!常联系。”现在阴阳相隔,和小雨联系不上了,但我永远怀念这样一位有情怀的朋友。
2005 年我到三联书店工作后,很快发现三联是一个有情怀的集体,这里聚集着一群有情怀的文化人。研究三联的历史,我发现创立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的三联老前辈们都是有情怀的人,邹韬奋、胡愈之、徐伯昕、李公朴、艾思奇、黄洛峰、钱俊瑞、徐雪寒、华应申等,个个都有着高远的追求。邹韬奋先生是他们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致力于社会进步的一生。他之所以从事出版工作,出版大量进步书刊,不是简单地搞出版,不是为了出版而出版,而是把出版作为一个平台“力谋改造社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为当代出版人树立了鲜明的榜样,韬奋精神也成了一面旗帜,起着匡扶后世的作用。致力于文化事业,推动社会进步,成了进步出版人的追求。在“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店训指引下,一代代三联人有自己高远的追求,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格,也形成了“不官不商有书香”的基本格调。在这里工作的人,特别是编辑们,传承老一辈三联人的禀赋,特别有文化理想和文化追求,永远都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引进外来优秀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理想,并体现在日常编辑出版书刊的行动中。出好书、 好刊,拒绝低俗和铜臭的侵袭,是大家的共识。我生活工作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是不言而喻的。虽不能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但受到了影响和浸润是无疑的。
一个有情怀的出版人有哪些特征呢? 或说要成为一个有情怀的出版人,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我的体会是,一是要有牺牲精神,要有为追求真理、传播真理而牺牲的精神,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的。而从小的方面来讲更多的是职业上的牺牲,是名利方面的牺牲。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是没有名利可讲的。获益的是社会,出名的是作者,不淡泊名利,是无法安于做一个出版人的。二是要崇尚文化、热爱文化,有传承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懂得此事体大、职业光荣,愿意为传承弘扬文化尽心尽力。三是要有职业自豪感,以传播真理传承文化为己任,不为豪强所迫,不藐视微小,不仅为稻粱谋。四是要有合作精神,出版是由编、印、发等各环节构成的,只有密切合作,才能有效运转。
我在三联书店工作九年多时间,这是一个成长历练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树立文化情怀的过程。在努力树立自己三联人情怀的同时,我也为三联书店的事业发展尽心尽力。我深知,三联书店的事业是韬奋先生等先辈开创的,是一代又一代三联人心血凝聚而成的,自己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一些事情。如果非要讲我的贡献,我更愿意用宋代诗人曾几的一句诗来形容:“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三联书店就好比两旁有葱葱郁郁高大树木的林荫大道,而我只不过是给这道风景增添了几声清脆的鸟鸣声而已。我愿意做一个“捆绑式火箭”,在把三联书店推向前进的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我文化情怀的具体体现。我在三联书店浸润近十年,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但我在向这个目标努力着。
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的今天,有情怀的出版人是越来越少了,唯其如此,我才为坚守出版情怀者点赞,并愿与之共勉。
此为序。
小编说:如今,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书店、电子图书的蓬勃发展,纸质书的魅力、逛书店买书的消费习惯已逐渐被更便捷、价廉的图书阅读、购买方式所改变,“图书是夕阳产业”“纸质书已死”的声音更是屡有耳闻。而老一辈出版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和市场如何变化,“对出版工作者来说,出好书,让更多的人读书,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这样的理想与情怀需要一代又一代出版人坚守、传续!
? 第一编辑室致力于出版主题读物和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社科类图书。让我们一起弘扬时代新声,发掘学术启明,读在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