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zuowen 0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重点]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学习难点]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媒体运用]

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预设]

一.单元导入,明确主题 同学们,走过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将走入第七组学习内容,本组课文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呢? 本单元的主题就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我们来浏览一下本组内容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根据课前预习,请你简单地做个介绍。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会走进一个故事里?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音字指导。着地、更正、的确、胆大妄为。

3.检查生字词。

4.范读课文。

四.导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社会风气 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他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段话强调了什么?

五.细读第三自然段,了解思考过程

1.我们来细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

2.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

3.边演示边理解。

4.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

六.品读四五六段,体会求实精神

1.一边读一边品味,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2.把“反复”改为“重复”,行不行? “重复”就是说这个实验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跟上一次做的没有什么不同;“反复”是说他还是在做这个试验,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会不一样。 请你说一说会有哪些不一样?

3.齐读伽利略得出的结论。

4.作者写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5.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七.对比欣赏,学习写法 我们再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一下课文。课文一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伽利略在上学期间就喜欢思考,第

三.

四.六自然段写他的怀疑和试验。那么课文的第

二.五自然段不是写伽利略的事情,能不能去掉? [课后练习] 伽利略的一生都在为探索科学真理而不懈努力着,期间经历着许许多多的磨难与艰辛,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伽利略的故事读读,你一定会被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所感动。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试验一慢一快 自己试验公开试验速度与重量有关 打破迷信献身科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练习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思路。

2.准确概括中心思想。

3.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

1.重点:通过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准确地概括中心思想。

2.难点:指导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领悟中心。

3.关键:将领悟表达的方法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二.运用归并法练习分段,理清课文条理

1.回忆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打开书迅速浏览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什么?

2.哪些自然段的内容相近?将它们归并在一起,然后划分段落。

3.交流讨论分段情况。

4.小结: 课文先讲伽利略是一位善于动脑,敢于探索的人,再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接着讲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最后讲伽利略经过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说错了。

三.准确概括中心思想

1.投影: 课文最后一句话。 ⑴指名读一读。 ⑵原先大家是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的? ⑶伽利略在将要做公开试验时,大家是怎样看待他的?有表情地读 ⑷当伽利略站在高54.5米的比萨斜塔上,让大家惊讶地发现亚里士多德这句让人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话竟是错误的;使大家明白权威的话也不一定全都对的'时候,我们也对伽利略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你敬佩伽利略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3.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

4.投影中心思想,齐读。

四.领悟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

1.请同学们思考: 围绕中心,课文重点写了哪几段?

三.四段 引导理解:重点写第三段,突出伽利略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重点写第四段,突出了伽利略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2.课文第

二.五自然段与中心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自然段突出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更加衬托出伽利略的勇敢,坚持真理。

3.小结: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中心来写,使我们对伽利略有了深刻的认识。老师也深深的被他的勇敢无畏,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打动了。正因。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篇科学故事短文,老师们要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我在此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1.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 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课件逐渐出示字幕,学生随读 这句话是谁说的? 板书:亚里士多德 学生简介:亚里士多德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

2.千百年来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可有一个人却对他的这句话产生了怀疑,他就是伽利略。板书:伽利略。学生介绍: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3.面对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伽利略却认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流传至今的伟人故事。

放声朗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究竟谁对谁错呢?

2.整体感知。别着急,我们先来研究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

三.研读课文,品读交流

一.细读亚里士多德的话及伽利略的疑问。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理解:落下的速度与重量有关。

随时板书

2.教师引导:伽利略就是对大哲学家说的这句话产生了疑问,板书:疑问。课文的哪个地方写的是伽利略的疑问?他想——引导学生找到有关句子,自由读。

3.多媒体出示重点句: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这怎么解释呢?指名读。边听边想: 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

1.、读后交流: 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那句话。齐读那句话。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伽利略首先提出了一个假设,顺着这个假设,他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结论,分别是: 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推理吗? 课件演示:学生描述,老师演示。 小结: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就可能得出两种结论。出示课件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这怎么解释呢?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啊!

3.、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或推理的或敢于怀疑的科学家。是啊,他的质疑是以假设为前提,经过严密的推理才得出来的,而不是妄下结论。

4.伽利略对大哲学家的话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可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话,当时人们是什么样的态度?你从哪里知道的?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人们相信亚里士多德?别着急,找到画出来。

1.引导抓住: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这几个词语体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相信的程度深,特别信仰、崇奉亚里士多德。随时朗读体会。 描述:在人们心目中亚里士多德是什么人啊?大哲学家、大权威、偶像、神……如果他说地球是方的,人们就会跟着说地球是方的;如果他说地球是圆的,人们就会跟着说地球是圆的,谁要是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2.体验角色,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3.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受到了人们的责备,他害怕了吗?低头了吗?没有!伽利略仍然提出自己的疑问,读到这儿,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怀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科学家。

小结:同学们抓住关键词语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体会,真会读书。

4.描述:你们知道吗?在当时的十六世纪,敢于向权威挑战,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

5.引导:布鲁诺为了追求真理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不但会受到人们的责备,还可能受到惩罚,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他害怕了吗?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位————的科学家。体会他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二.细读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引导:伽俐略就是这样善于思考、敢于向大哲学家挑战,挑战到此为止了吗?没有。而是用什么去证明自己的推理?板书:试验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实际行动吧! 默读4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伽利略做试验的句子。

1.出示句子,师生合作填空,并体会所填的词语的含义。抓住“反复、许多次、都、的确、总是”这几个词体会。

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伽利略就是这样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板书:反复 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位什么样的科学家?或者:你认为伽利略对待科学是什么样的态度?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对科学的追求是多么的执着。指导朗读体会。

2.伽利略在经过严密的推理和反复试验后,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的,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课件出示结果,指名宣读。

指名学生扮演伽利略,教师和其他学生扮演伽利略的学生,进行现场口语交际。 扮演伽利略的学生向“学生”宣布试验结果及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四年级语文 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我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 辩论 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同步练习题

一.在正确的字下面画“√”。 省格 略 争辩 辨 英傍 镑 拴 栓住 施 拖肥 格 略外 分辩 辨 傍 镑晚 门拴 栓 拖 施拉 解择 释 妄 忘想 违 伟反 选择 释 妄 忘记 违 伟大

二.查字典填空。

1.“奉”是 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奉”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给;献给;②接受;③尊重;④信仰;⑤侍候;⑥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时。在“崇奉”一词中应选择义 ;在“信奉”一词中应选释义 ,易和“奉”相混淆的字有 、 。

2.“执”是 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的部首 ,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

“执”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拿着;②执掌;③坚持;④执行;施行;⑤捉行;⑥凭单。在“执政”一词中应选释义 ;在“固执”一词中应选择义 ;在“执法”一词中应选释义 。

三.按要求改写 句子 。

1.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改为陈述句: 。

2.他向学生宣布了实验的结果。 改为“把”字句: 。

3.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缩句: 。

四.把词语朋友送回家。 违背 违反

1.这种 纪律的行为是错误的。

2.难道要 人类的真理吗? 信任 信奉 信服

3.这些论据令人 。

4.同学们非常 王小红,所以都同意她当班长。

5.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 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五.理解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答案。

1.谁要是怀疑是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 A、这句话用假设关系的复句和连续两个问句,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 B、这句话用假设关系的复句和连续两个设问,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人已经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怀疑。

2.他向学生们宣布了度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A、伽利略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彰显自己的伟大,让人们永远记住他的创举。 B、伽利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人们面对事实而折服,要打破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成科学的态度。

六.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你能根据提示摘抄经典语句吗?

1.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

2.有的人是怎样嘲讽伽利略的?

3.伽利略公开试验的结果是怎样的?

七.排列句序。 年轻的伽利略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怀疑。 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

小学语文第一课时公开课怎么上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教学设计: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

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

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内蒙古小学四年级上册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室 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 编著语文 三年级上册第一组

1.�我们的民族小学

2.�金色的草地

3.�爬天都峰

4.�槐乡的孩子  语文园地一 第二组

5.�灰雀

6.�小摄影师

7.�奇怪的大石头

8.�我不能失信  语文园地二 第三组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风筝 1

1.�秋天的雨 1

2.�听听,秋的声音  语文园地三 第四组 1

3.�花钟 1

4.�蜜蜂 1

5.�玩出了名堂 1

6.�找骆驼  语文园地四 第五组 1

7.�孔子拜师 1

8.�盘古开天地 1

9.�赵州桥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语文园地五 第六组 2

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2

2.�富饶的西沙群岛 2

3.�美丽的小兴安岭 2

4.�香港,璀璨的明珠  语文园地六 2

5.�矛和盾的集合 2

6.�科里亚的木匣 2

7.�陶罐和铁罐 2

8.�狮子和鹿  语文园地七 第八组 2

9.�掌声 30 一次成功的实验 3

1.�给予树 3

2.�好汉查理  语文园地八 选读课文

1.�不懂就要问

2.�做风车的故事

3.�五花山

4.�六个矮儿子

5.�神笔马良

6.�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7.�喜爱音乐的白鲸

8.�信箱 生字表

一. 生字表

二. 三年级下册第一组

1.�燕子

2.�古诗两首

3.�荷花 4* 珍珠泉 语文园地一 第二组

5.�翠鸟

6.�燕子专列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8* 路旁的橡树 语文园地二 第三组

9.�寓言两则

10.�惊弓之鸟 1

1.�画杨桃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语文园地三 第四组 1

3.�和时间赛跑 1

4.�检阅 1

5.�争吵 16* 绝招 语文园地四 第五组 1

7.�可贵的沉默 1

8.�她是我的朋友 1

9.�七颗钻石 20* 妈妈的账单 语文园地五 第六组 2

1.�太阳 2

2.�月球之谜 2

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24* 果园机器人 语文园地六 第七组 2

5.�太阳是大家的 2

6.�一面五星红旗 2

7.�卖木雕的少年 28*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语文园地七 第八组 2

9.�古诗两首 30 西门豹 3

1.�女娲补天 32* 夸父追日 语文园地八 选读课文

1.�山城的雾

2.�我爱故乡的杨梅

3.�小狮子爱尔莎

4.�在金色的海滩上

5.�七色花

6.�妙不可言的位置

7.�手术台就是阵地

8.�除三害 生字表

一. 生字表

二. 词语表 语文 四年级上册第一组

1.�观潮

2.�雅鲁藏布大峡谷

3.�鸟的天堂

4.�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第二组

5.�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6.�爬山虎的脚

7.�蟋蟀的住宅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语文园地二 第三组

9.�巨人的花园

10.�幸福是什么 1

1.�去年的树 1

2.�小木偶的故事  语文园地三 第四组 1

3.�白鹅 1

4.�白公鹅 1

5.�猫 1

6.�母鸡  语文园地四 第五组 1

7.�长城 1

8.�颐和园 1

9.�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五 第六组 20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2

1.�搭石 2

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

3.�卡罗纳 2

4.�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第七组 2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

7.�乌塔 2

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第八组 2

9.�呼风唤雨的世纪 30 电脑住宅 3

1.�飞向蓝天的恐龙 3

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 选读课文

1.�延安,我把你追寻

2.�五彩池

3.�小青石

4.�麻雀

5.�迷人的张家界

6.�一个苹果

7.�真实的高度

8.�人造发光植物 生字表

一. 生字表

二. 四年级下册第一组

1.�古诗词三首

2.�桂林山水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 七月的天山 语文园地一 第二组

5.�中彩那天 6* 万年牢

7.�尊严 8* 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第三组

9.�自然之道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

1.�蝙蝠和雷达 12* 大自然的启示 语文园地三 第四组 1

3.�夜莺的歌声 14* 小英雄雨来 1

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6*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第五组 1

7.�触摸春天 18* 永生的眼睛 1

9.�生命 生命 20* 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第六组 21  乡下人家 22* 牧场之国 2

3.�古诗词三首 24* 麦哨 语文园地六 第七组 2

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6* 全神贯注 2

7.�鱼游到了纸上 28* 父亲的菜园 语文园地七 第八组 2

9.�寓言两则 30* 文成公主进藏 3

1.�普罗米修斯 32* 渔夫的故事 语文园地八

1.�趵突泉

2.�小珊迪

3.�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4.�黄继光

5.�生命的药方

6.�可爱的草塘

7.�到期归还

8.�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生字表

一. 生字表二 五年级 上册第一组

1.�窃读记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3.�走遍天下书为侣 4* 我的“长生果”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第二组

5.�古诗三首泊船瓜洲 秋思 长相思

6.�梅花魂 7* 桂花雨 8* 小桥流水人家 口语与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

9.�鲸 10* 松鼠 1

1.�新型玻璃 12* 假如没有灰尘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第四组 1

3.�钓鱼的启示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

5.�落花生 16* 珍珠鸟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有趣的汉字 我爱你,汉字 第六组 1

7.�地震中的父与子 18* 慈母情深 1

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0* 学会看病 口语交际·习作六 回顾·拓展六 第七组 2

1.�圆明园的毁灭 2

2.�狼牙山五壮士 23* 难忘的一课 24* 最后一分钟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第八组 2

5.�七律·长征 2

6.�开国大典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28* 毛主席在花山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拓展八 选读课文

1.�黄果树听瀑

2.�斗笠

3.�太空“清洁工”

4.�鞋匠的儿子

5.�剥豆

6.�你一定会听见的

7.�木笛

8.�百泉村四章 生字表

一. 生字表二第一组

1.�草原 2* 丝绸之路

3.�白杨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口语交际 习作一 回顾 拓展一 第二组

5.�古诗词三首

6.�冬阳 童年 骆驼队 7* 祖父的园子

8.�童年的发现 9* 儿童诗两首 口语交际 习作二 回顾 拓展二 第三组

10.�杨氏父子 1

1.�晏子使楚 12* 半截蜡烛 13* 打电话 口语交际 习作三 回顾 拓展三 第四组 1

4.�再见了,亲人 15* 金色的鱼钩 1

6.�桥 17* 梦想的力量 口语交际 习作四 回顾 拓展四 第五组 1

8.�将相和 1

9.�草船借箭 20* 景阳冈 21* 猴王出世 口语交际 习作五 回顾 拓展五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七组 2

2.�人物描写一组 23* 刷子李 24* 金钱的魔力 口语交际 习作七 回顾 拓展七 第八组 2

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

6.�威尼斯的小艇 27* 与象共舞 28* 彩色的非洲 口语交际 习作八 回顾 拓展八 选读课文

1.�拉萨古城

2.�故事两则

3.�一件运动衫

4.�丰碑

5.�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6.�我们家的男子汉

7.�孔明智退司马懿

8.�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9.�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生字表

一. 生字表

二. 六年级 上册第一组

1.�山中访友 2* 山雨

3.�草虫的村落 4* 索溪谷的“野”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第二组

5.�詹天佑

6.�怀念母亲 7* 彩色的翅膀 8* 中华少年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

9.�穷人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1

1.�唯一的听众 12* 用心灵去倾听 口语交际·习作三 第四组 1

3.�只有一个地球 14* 鹿和狼的故事 1

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6* 青山不老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 1

7.�少年闰土 1

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9* 一面 20* 有的人 口语交际五·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海拾贝 与诗同行 第七组 2

1.�老人与海鸥 22* 跑进家来的松鼠 2

3.�最后一头战象 24* 金色的脚印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第八组 2

5.�伯牙绝弦 2

6.�月光曲 27* 蒙娜丽莎之约 28* 我的舞台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拓展八 选读课文

1.�林海

2.�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3.�小抄写员

4.�城市之肺

5.�军神

6.�我们的方阵

7.�军犬黑子

8.�看戏 生字表 六年级 下册 第一组

1.�文言文两则

2.�匆匆

3.�挑花心木 4* 顶碗少年 5* 手指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第二组

6.�北京的春节 7* 藏戏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9* 和田的维吾尔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1* 灯光 1

2.�为人民服务 13* 一夜的工作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第四组 1

4.�卖火柴的小女孩 1

5.�凡卡 16* 《鲁滨孙漂流记》梗概 精彩片段 17* 《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 精彩片段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 1

8.�跨越百年的美丽 19* 千年梦圆在今朝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1* 我最好的老师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第六组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成长足迹 依依惜别 古诗词背诵

1.�七步诗

2.�鸟鸣涧

3.�芙蓉楼送辛渐

4.�江畔独步寻花

5.�石灰吟

6.�竹石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已亥杂诗

9.�浣溪沙

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综合复习

1.�养花

2.�生活是多么广阔

3.�中华第一龙

4.�狱中联欢

5.�名碑荟萃

6.�琥珀

7.�智慧之花

8.�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

9.�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生字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及段落解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接下来分享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及段落解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段落解析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伽利略是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念书时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 第二部分是第

2.3自然段,写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怀疑; 第三部分是4~6自然段,写伽利略通过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话,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理是自由落体运动,两铁球下落高度相同,同时落地,和质量无关。在忽略空气阻力的前提下,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相同的,a=g由h=1/2gt^2 t=2h/g^1/

2.�

两铁球下落高度相同,同时落地,和质量无关。扩展资料:1590年的一天,年轻的比萨大学数学教授伽利略,邀请比萨的一些学者和大学生来到斜塔下面,他和他的助手登上斜塔,让一个重十磅和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由塔上自由下落,轻的和重的几乎同时落地。伽利略把试验重复一次,结果仍然相同。伽利略的试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臆断,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伽利略发现了真理,但却触怒了比萨大学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信徒,他们攻击伽利略胆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必定是圣教的叛徒。

伽利略被赶出了比萨大学,但他由于这个试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当时他刚25岁,是他当教授的第二年。

实验结果如何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1.同一高度无初速度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结果可以使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2.同一高度两铁球做水平速度为匀速的的平抛运动,实验结果可以使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3.同一高度其中一个铁球无初速度释放,另一个铁球做水平速度为匀速的的平抛运动,实验结果可以使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关于这个实验到底是什么内容..为什么..铁球同时着地 说明:是自由落体定律,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落地时还是一样的,就算一个才一千克,另外一个十千克,落下的速度还是一样的!伽利略最早怀疑了“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的这种说法,在他决定做著名的“比萨斜塔”的实验之前,他先提出了一个悖论,也就是你上面提到的重20重10的球拴在一起同时落下的情况. 悖论是这样的:假设“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么重20的球显然要先落地,但是两个球是拴在一起的,可以看成是一个重30的物体,根据“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的说法,这个物体应该比两个球更早落地,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因此试验的结果也证实了他的想法,这是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你开头的第一句话“引力大的话应该说它的速度就会更大”,说明你还没有理解这个实验的物理意义.实验的结果说明,力不是产生速度的原因,而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你可能感觉物体从高处落下,是重力让它有了速度,其实是重力产生了一个加速度g,从而使物体的速度从0到最大 由于伽利略的年代还没有精确的测量工具,但他还是得到了一个G=mg的公式,这就是后来的牛顿第二定律F=ma的雏形.可以说,伽利略的这个实验直接启发了牛顿的第一和第二定律。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原理是什么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原理是自由落体定律。两个不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物体,由于它们材质相同、密度相同,而且根据自由落体与地心引力的原理,所以下落速度一样。

也因为重量与面积成正比抵消了所以下落速度一样。 自由落体运动原理 你可以想像,一辆车的速度是10m/s, 一个人的速度也是10m/s。虽然他们的质量不一样,但是他们的速度是一样的。同理,2个质量不一样的铁球,根据自由落体运动,他们的速度也是一样的。所以他们落地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分析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遵循着万有引力定律,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在地球的引力场中做自由落体运动都将获得相同的加速度,所以实验得出大小两球同时落地的结果是符合万有引力定律的。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体现在“自由”二字上,其含意为:

1.物体开始下落时是静止的即初速度V=0。如果物体的初速度不为0,就算是竖直下落,也不能算是自由落体。

2.物体下落过程中,除受重力作用外,不再受其他任何外界的作用力包括空气阻力或外力的合力为0。

3.任何物体在相同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时,下落时间相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伽利略在人们的嘲讽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实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