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之旅:延安宝塔山游记

zuowen 0

陕西之旅:延安宝塔山游记

——洪林中学      姚明宏我们离开南泥湾,继续前行,下一站延安市区。延安市,简称“延”,陕西省地级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省会西安以北371千米。

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总面积37037平方千米,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延河、汾川河三山二水交汇处,在大山、河水夹缝中的延安只能沿河谷边发展,整个城市被拉长拉扁,成为一个狭长型的城市。由于延河的两边都是山,楼房都是在河边建起来,城市骨架已经拉得非常长,长度有十几二十公里长。进入市区,郑导说,很遗憾,宝塔山的宝塔,正维修,不能上去,我们只能在车上远观。

车开得较快,我们都来不及拍摄呢!我坐的位置,不在窗户边,没有拍到宝塔山。虽可远观,然看不清晰。导游只在车内,解说了一下宝塔山。

宝塔山,又叫“嘉岭山”,位于延安市东南,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程风貌可尽收眼底。“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著名诗人贺敬之热情地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绩。

宝塔山宝塔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有人说,不到宝塔山,枉然来延安。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会后悔一辈子的。

其他地方都去了,就是没有上宝塔山,宝塔正维修,客观原因所致。我们坐在车上,经导游指点,我们看了周总理亲自批示建设的延河大桥,这座大桥连通了延河两岸,缩短了宝塔山和清凉山的距离,方便了延安老区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延河河道宽畅,两岸修葺平整,但水量较小,处于枯水期,近于干涸。“滚滚延河水”更多的是政治意义。

延安市内,有三座山:宝塔山、清凉山和凤凰山。清凉山1937年1月—1947年3月27日,中央印刷厂印刷车间设在清凉山上;被称为红色延安的“新闻山”,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清凉山东侧是延安时期的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解放日报社。万佛洞石窟群是中央印刷厂、纸币厂、卫生所和新华书店等革命文物旧址。

凤凰山是是工农红军进驻延安以后第一个落脚点。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日,日机轰炸延安,毛主席的窑洞被轰炸,当时毛泽东在这里宴请朋友,出席者有张闻天、李富春、蔡畅、罗瑞卿等。毛主席正在和一位二十四岁的来自上海的姑娘江青比毛泽东小二十一岁举行婚礼。结婚当晚毛主席和江青就搬到杨家岭去了,导游说,毛主席和江青举行结婚仪式是在凤凰山,而入洞房是在杨家岭。

在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办公地总共有四处,按时间顺序依次是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毛主席主动放弃延安,最终取得延安保卫战的胜利。延安古称肤施、延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寝:黄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顺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是“双拥运动”发祥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

游记 || 延安印象

旅游总是缘于某种冲动,也许是一本书、一个剧、一首歌、一部影或者一个传说,也可能孕育了一生一世。譬如延安,都未曾想过这辈子会亲历那里,而今我终于站在了宝塔山下延水河边,终于走进主席总理曾住过的窑洞,并抚摸老人家们曾睡过的简单床榻,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印象中,延安是一个贫穷艰苦的偏僻地方,到了延安,感觉却完全不同.昔日低矮的延安城变成了一座快速发达的城市。延安虽地处三条沟交汇的山沟沟里,但山头海拔都很低矮,山势很柔和.仲春之际,河边的垂柳也已吐绿,一座座高楼大厦已隐掩了昔日的老建筑。自私的讲,真希望看到的还是主席他们撤离延安时留下的那座城,可这是不太可能的了,毕竟时间已过去六十年。可我的镜头还是不自觉地避开了现在那些所谓的现代建筑。 延安大概最具特色的要数延安的窑洞了。

坐在银川开往延安的大巴车上,车过安塞,黄土高原的岩崖下就可看见成排的窑洞,有的已废弃,而大多可见窗户上贴着红红的春联。走进主席住过的窑洞,久久不想离开,窑洞木雕花格子窗,是延安最美的风景,也勾起我许多美好的回忆。过去,在我眼里窑洞那是盖不起房子的穷人们安栖的地方,可现在在我眼里,窑洞变成最节能最环保的生态建筑。

真希望有朝一日再建造几孔这样新窑洞,回归到恬静安逸的乡村生活中。 顶着小雨参观了主席曾住过的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这里也是曾经领导和指挥中国革命成功的地方。真不敢想象在这样原始的窑洞里藏龙卧虎,激扬文字,挥斥方酋,完结老蒋。

红色革命能吸引那么多四面八方的青年和学生,甚至吸引着世界热血青年的目光。不知原来窑洞里还有什么家什,在杨家岭主席的故居,三间十分简陋而清清爽爽的窑洞,只有几个木床、木椅、木盆等最简陋的办公生活用具。简陋的用具也彰显出主席的生活风格,例如,主席是湖南人,喜欢水,所以有一个小小的木澡盆;主席是南方人没有睡炕的习惯,只好在炕上放置了木床;主席可能喜欢户外开会,每个小院都有石桌石凳;还有就是主席身体高大,喜欢很软的宽大的木制粗布躺椅。

主席卧室里看到的一个小情景还是让我很感动:主席生前抽烟较重,所以参观游客们没有忘记在主席的床榻上放置几支香烟,不过是带过滤嘴的,听说主席喜欢不带把的芒果烟。 在杨家岭的山角下,绿阴中藏着一个小小的会议室,这就是当年举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地方。我能想象到当初文艺青年对领袖的崇拜和狂热。在延安革命纪念观参观时,我还有一小发现,那就是大部分的领袖、将领、作家以及知名演员都是成双成对在延安。

看来度过那样艰苦惨烈的战争年代,不光需要革命理想的支撑,同时也需要爱情的营养滋润。主席几个卧室里都有一幅和子珍岸英的全家福。但我们不难想象贺离开后,主席的生活也会是有声有色的。不是矫情,可能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主席会更多一份感情,多一份崇敬。

亲身体验主席的生活工作场景,看到主席在这样的土窑洞里写出那么多关乎中国命运的文稿,更理解了什么叫领袖什么叫伟人。更理解了农民李有源发自心头的唱词。 我一直不晓得是何原因,红军长征后会选择了延安作为红色首都。即使用现代的眼光看,延安也确实是一个风水宝地,特别是杨家岭旧居,就是在山坡上开凿出的窑洞和小院。

生活在那里别有一番风味。那时若不是常有大炮光顾,还真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主席在延安搬了三次家,从杨家岭到王家坪,后又搬到枣园,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条件也在改善。

除了那些别致的陕北特色的窑洞外,革命时的许多建筑,如七大会堂等,不象是北方特色的建筑或民居,看上去有点西方特色,富有质感。也难怪当时许多领袖都有西方留学背景。 拜访延安时不知其他游客,我常想让历史连同那47年时的建筑一起凝固。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镜头可以试图避开这些突兀的建筑,但生活在变,历史在变,延安在变。也许是变的太快了:整个城市管理很糟糕,延河边像一个建筑工地,当然其他地方也差不了多少;白天解放广场各种丑态表演一堆接一个;晚间滨河路上还可见随地大小便者;就连主席站岗的革命历史博物馆里,工作人员也大声的喧嚣,三五一堆在唠家常......。我本来不想把这一段写在这里。

但我更愿意理解为这都是发展太快出现的问题。影视剧中常看到主席有微服私访的爱好,不知现在的官员忙在哪里? 据说主席离开延安后,一直没有再回去过。只是总理代表这些革命家回过一次延安,据说总理看到延安老乡的生活还是很苦,延安发展很慢,还在检讨自己。

可后来油田的发现与国家的投入,延安不能算落后了,只是发展的不很平衡和谐。就像一个装水的木桶,有几块板是长了,但其他几块一直很短,所以装水还是那么多,比如,城市的管理和市民的文化素养就是短板。唉,不说这些。 无论如何在我眼里,延安窑洞就是一个奇迹, 那一孔孔的窑洞如一座座丰碑屹立在延安的山川大地上。

延安的窑洞朴实得如同一捧黄土,它背靠高山,脚踩大地,坚固牢靠,岿然不动;它与黄土地血肉相连,与人民密不可分。延安窑洞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过去是,但愿以后还是......。 河流可能也如同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有的温和宁静,有的暴躁刚烈,这是我站在壶口瀑布前,面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产生的第一反应。

耳朵、眼睛乃至心神均备震撼。然而,联想到刚刚经过的宁夏。

关于革命根据地的游记作文400字

延安,是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延安,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延安也是全国亿万人民向往的地方。四月九日,我们要去熟悉的延安参观学习。

可这次去延安却与往常去延安的心情有着天壤之别。 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们便穿着校服来到学校,校园里到处洋溢着同学们的笑声,一张张兴奋的笑脸像早春的桃花。 六点钟,我们准时出发了,车队浩浩荡荡开出校门,尤如一条长龙,这壮观的气势吸引了许多路人的目光。在欢声笑语中,我们去把延安精神追寻。 到了延安,我们先来到了革命纪念馆。

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主席那高大、雄伟的铜像。面对伟人的铜像,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同学们怀着对伟人的崇敬和爱戴,举行了庄严的纪念仪式:出旗、献花篮、诗朗颂、宣誓。接着,我们参观革命纪念馆,走进大厅,最醒目的就是那红色的地板,代表“血”的颜色;天花板上有十三枚五角星,代表中国革命在延安十三年的艰苦历程。

随着人群,我们来到里面,一进门就是中共中央在陕北十三年活动路线示意图,旁边是陈列在玻璃框中的旧书籍、大刀、红军穿过的鞋、戴过的帽子等等,看到这里,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红军展转陕北时敌人围追堵截的情景,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革命先烈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场面…… 参观完革命纪念馆,我们又去了四·八烈士陵园。在烈士墓前,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向烈士敬献了花圈,我们班同学向烈士庄严献词,全体同学宣誓:我们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接下来,我们分别在枣园和杨家岭参观了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毛泽东、周恩来等几位伟人的旧居。

一天的参观结束了,我的心头沉甸甸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革命战争年代那些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流血牺牲的场面,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煤油灯下辛勤工作等一幅幅画面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们不能愧对那些革命先烈,更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长大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延安枣园游记100字练笔

国庆节,我们全家去革命圣地—延安旅游参观。巍巍宝塔山,叮咚延河水,枣园窑洞简朴的陈设,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的会场,王家坪纪念馆陈列的革命文物史迹,给我上了一堂直观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

十月三日天气晴朗,我们开车从临潼出发。进入铜川后,高速公路上已是车水马龙,两旁群山环绕,一路穿过山谷、隧道、桥梁蜿蜒前行。中午,我们来到黄河壶口瀑布景区。一道壮观的瀑布呈现在眼前:灰黄色的大瀑布,巨浪翻滚,涛声如雷。瀑布溅起的水雾把游人的衣服都打湿了,水雾在阳光照耀下形成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美丽极了!傍晚,我们来到南泥湾。

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前竖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上面刻着毛主席题写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晚上我们赶到了延安宝塔山下住宿。第二天,一大清早,我们就来到枣园革命旧址。

大门旁边,一队身背腰鼓,腰系红绸的安塞腰鼓队员,向我们微笑着。他们的形象是那样的亲切和熟悉。我们随着导游参观了当年领袖们居住的窑洞,毛主席的窑洞里两个书柜,一张床,一张木桌,几张木椅,那么的简陋。

毛主席在这样的环境里,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走进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一排排的长椅是那样的古老,到现在也有70余年啦。大礼堂是中国共产党七大会址,会标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像挂在中间,两侧斜挂三面党旗。

游人纷纷站上讲台拍照留念。下午,我们去游览宝塔山。登上巍巍宝塔山,视野开阔,滚滚延河水和群山环绕的延安尽收眼底。宋代古塔,见证了延安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宝塔下合影留念。宝塔山下的纪念品都是红色文化,主席像章、十大元帅、陕北刺绣、革命歌曲光盘等等,一切都证明这里是革命圣地。我们看宝塔山,看枣园,看杨家岭,听导游介绍杨家坪、南泥湾,越发怀念老一辈领袖们,他们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经过万里长征来到延安,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为革命积蓄力量13年,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接着又推翻了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我想,延安精神是一种人类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依靠集体的力量,自己动手求生存,取得胜利的精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