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案

zuowen 0

《半截蜡烛》教案

故事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最好学习一下有关二战的历史。

课 题 2

3.半截蜡烛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重点、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学习时间 第

一.课时 学 习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23 半截蜡烛

2. 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 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 学生交流。

4. 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 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 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 检查自学情况。

1. 读准字音。

2. 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 讨论主要内容。 学 习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4.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

1.-

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

3. :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

4.-

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

6.-

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 课堂练习

1. 写字练习。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3. 抄写词语。 教后感: 课 题 2

3.半截蜡烛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 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学习时间 第

二.课时 学 习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一. 学习第一段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 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 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 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 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 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 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 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 指导编排课本剧。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读课题:《半截蜡烛》。预习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导:简炼地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含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 交流中:

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 〔导:“秘密就会暴露”,这是一份绝密的情报,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的战局;“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情报的中转站,一旦破坏,来送情报的、来取情报的,会牺牲多少法国人啊!要知道,德国鬼子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要凶残百倍,他们杀人如麻。总之“万一”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同学们,情况——万分危急。〕

3.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

卢沟桥烽火和半截蜡烛的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

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我军 7月7日深 全副武装 喝 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当天晚上 抱头鼠窜 悄悄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3.完成练习册。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

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

2.-

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

6.-

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

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

一.第二段,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一.第二段。

3.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一.复习 出示词语,指名读。

1.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

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学习第二段。

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并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指导读第

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现,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

苏教版半截蜡烛教案

苏教版半截蜡烛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2

3.半截蜡烛

2.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出示词语,朗读词语伯诺德夫人强盗绝密绝妙蜡烛熄灭秘密点燃厄运摇曳杰奎琳盯住镇定楼梯

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厄运:困苦的遭遇摇曳:摇晃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三.理清课文脉络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第一段

1.——

2.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

3.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三段

4.——

5.写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第四段

6.——

7.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作业

1.描红

2.抄写词语

3.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求: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

1.2自然段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

1.2自然段

2.交流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

3.在读课文,想一想这个藏情报的办法是一个什么样的办法?绝妙的办法

4.妙在哪儿?蜡烛的位置显眼,谁也不会想到主人会把绝密的情报藏在眼皮底下的蜡烛里,所以“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5.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想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1.、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2.、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3.、办法巧妙。

二.学习第3——7自然段

1.过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4]

2.在这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3——7自然段,说说他们一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机智、勇敢

3.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感悟每个人的机智与勇敢。

1.、伯诺德夫人:动作:急忙取、轻轻吹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心理:万一……结束神情:镇定沉着,临危不乱

2.、杰克动作:慢慢地站,平静地伸、端,不快不慢走,从容地搬、生火,默默地坐待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神情:镇定、从容、不露声色心理: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3.、杰奎琳语言:司令官先生……上楼睡觉吗?什么是娇声?甜美可爱的声音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为了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当她提出请求时才不会遭拒绝。

4.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后凭着他们的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三.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四.请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作业回家给父母讲讲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附板书2

3.半截蜡烛点燃————熄灭重新点燃——端走夺回————拿上楼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供的文章〗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检查生词的掌握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确,特别强调“烛”、“诺”、“遭”“盯”“琳”等字的读音。

2.提醒字形:你认为哪些字需要我们在书写时特别留心?

3.描红、临写3个你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四.理清课文脉络

1.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边听边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提供句式:当_________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根据以上回答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

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讨论。

6年级有哪些课文

科林的圣诞蜡烛这是一篇外国作品,讲的是一位少年——科林,千方百计使为船只导航的灯塔重新点亮,从而使一条在浓雾里漂荡了一个星期的帆船顺利进港的故事,赞扬了科林对他人的真挚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课文先讲在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的兴奋,原来一个星期前就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信。

接着讲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终于使灯塔重新点亮。然后讲科林在睡梦中听到了“船进港了”的声音,等他睁开眼睛,跑到门口,看到一条帆船停在港湾中,于是冲出屋子,奔向海港。 题目是“科林的圣诞蜡烛”。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圣诞蜡烛是象征吉祥,象征幸福降临的。科林虽然由于担心父亲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他却点燃了给无数人家带来幸福的灯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蜡烛”。

《半截蜡烛》教案故事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最好学习一下有关二战的历史。 课 题 2

3.半截蜡烛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生死攸关的烛光》优质教案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学生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老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流利,理解“生死攸关”“不堪设想”“从容”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通过表格,了解母子三人为了保护半截蜡烛,用什么办法与敌人进行周旋。

3.理解半截蜡烛对母子三人的重要性。

3.学习抓住描写母子三人言行举止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急忙”“轻轻”“慢慢地”“从容”“默默地”“娇声”“高兴”等词语。

4.通过对人物言行、心理的分析,体会人物在危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品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危急时刻要保持机智、勇敢、镇定。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半截蜡烛对母子三人的重要性。

2.学习抓住描写母子三人言行举止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急忙”“轻轻”“慢慢地”“从容”“默默地”“娇声”“高兴”等词语。

3.通过对人物言行、心理的分析,体会人物在危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品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危急时刻要保持机智、勇敢、镇定。    课前准备 学生根据课后的生字,把课文读三篇。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1.如果生活在战争时期,你要为国家收藏一些绝密情报,你会藏到哪儿? 设计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假如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作为导入新课的切入点,不会拉近学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距离。

因此,为了尽快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尽快让学生投入文本的故事,我选择与文本内容有关联的问题作为课文的切入点

2.过渡:现在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关于情报收藏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幻灯片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的母子三人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投身到为祖国解放而斗争的光荣行列。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都把情报藏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65页第2段,找出来! 设计目的:用概括的文字让学生明白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母子三人的工作,并以一个问题为支点,激发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

2.请个别学生朗读伯瑙德夫人的绝妙办法,提问:读了这段文字,你懂得了什么?板书:画装有金属管的半截蜡烛简笔画 设计目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绝密情报是藏在“半截蜡烛”里,初步知道蜡烛对于母子三人的重要性 小结:对,这半截蜡烛对母子三人来说,非常重要,因此,他们平时绝不会把蜡烛点燃。由于它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但有一天,伯瑙德夫人最担心的一幕还是发生了……

二.理清故事脉络

1.请同学们把题目读给老师听。播放紧张凝重的音乐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追问:蜡烛点燃了吗?是朋友点还是敌人点?——情况非常不妙,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居然被德军点燃了。

伯瑙德夫人一家的心万分焦急啊!看他们怎样与敌人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蜡烛保卫战!用紧张的语气说这段话

2.幻灯片显示下面表格,要求学生自由朗读3——7自然段后,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人物 用什么办法取走蜡烛 中尉怎样做 母亲 儿子 女儿 设计目的:让学生初步知道蜡烛的重要性后,转而回归课题,一连追问两个问题,为了让学生在紧急的追问下意识到蜡烛点燃后母子三人的性命将有不测,意识到他们将要与敌人展开斗争。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给学生一个合作的平台,抓住课文的知识点构建平台,合作突破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读了表格的内容,母子三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母亲、儿子、女儿;机智、勇敢、镇定

4.细读课文,把具体描写母子三人机智、勇敢、镇定的句子找出来。分三大组,各自找描写母亲、儿子、女儿言行的句子 设计目的:用这三个词贯穿全文中心,让学生根据这三个词,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有条理性地分析人物性格。

   三.研读感悟

一.品读描写母亲的句子。

1.幻灯片显示相关句子: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重点理解: ①找出“急忙”——细想为什么“急忙”——读出“急忙”的语调 ②找出“轻轻”——细想为什么“轻轻”——读出“轻轻”的语调 ③通过这两个词以及伯瑙德夫人的话,充分体会她的急中生智和镇定,明白她这样做的必要性。

2.提问:母亲为什么要竭力保护这半截蜡烛? 幻灯片显示: 伯瑙德夫人知道,蜡烛燃到铁管处会自动熄灭,就意味着 伯瑙德夫人知道,蜡烛燃到铁管处会自动熄灭,就意味着 伯瑙德夫人知道,蜡烛燃到铁管处会自动熄灭,就意味着 设计目的':为了让学生更深一层理解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它的自动熄灭不仅意味一家三口的性命是否安全,意味情报中转战是否暴露,还意味着更多重要的情况。

以排比的句式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的回答既结合文本,又从文本走向生活而不脱离文本

3.过渡:可想而知,这半截蜡烛对他们一家来说的确非常重要。当伯瑙德夫人把蜡烛吹熄时,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此时此刻……请往下读!它仿佛……越来越短的蜡烛上配上紧张凝重的音乐

4.提问:眼看着蜡烛越烧越短,情况越来越危急,假如你是伯瑙德夫人,此时你会想什么? 设计目的:让学生切身体会情况的危急,体会伯瑙德夫人的心情,促进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二.品读描写儿子的句子

1.板书:画装有金属管的越来越短的蜡烛简笔画过渡:伯瑙德夫人的办法最终没成功。

看,蜡烛继续燃烧,烛光离金属管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危急,难道就没有办法吗?紧接着,儿子怎样做?

2.幻灯片显示相关句子: ①这时候,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②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 重点理解: ①找出“慢慢地”——细想为什么“慢慢地”——读出“慢慢地”的语调 ②找出“天真冷”——细想为什么儿子要这样说。

③找出“从容”“默默地”——细想为什么“从容”“默默地”——读出“从容”“默默地”的语调 设计目的:通过抓重点句到重点词来理解人物性格,可以使学生对人物品质的赞扬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层次的。

三.品读描写女儿的句子

1.板书:画装有金属管的更短的蜡烛简笔画儿子的办法也失败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蜡烛继续燃烧,烛光离金属管更短,情况更危急。难道他们没有办法了吗?在紧急关头,女儿是怎样做的?

2.幻灯片显示相关句子: ①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②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重点理解: ①找到“娇声地”“仰起小脸”“高兴地”——读出词语饱含的感情——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你喜欢吗?引出:少校也喜欢这样的女孩。 ②明白杰奎琳的聪明之处在于:她根据少校的样子猜出少校也有像她一般年纪的儿女,再利用自己的可爱勾起少校对儿女的想念之情,打动少校的心,令少校放松警惕,她就可以顺利拿走蜡烛。 ③找到“镇定”“道过晚安”——体会杰奎琳的镇定自若。

设计目的:通过抓重点句到重点词来理解,使杰奎琳极度可爱、机敏、镇定的形象跃然纸上,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提问:为了保护情报,母子三人与敌人斗智斗勇,结果怎样?全班齐读最后一句话

2.板书:画装有金属管熄灭的蜡烛简笔画提问:这意味着母子三人已经……

3.故事写到这,达到了高潮,作者却忽然停笔,留给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那么,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什么? 设计目的:活跃学生思维,延续学习的兴致,跳出文本,各抒已见。    五.整合全文,升华思想

1.再次带着紧急的心情齐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2.经过学习,谈谈你对“生死攸关的烛光”的深刻理解。

3.伯瑙德夫人一家之所以在危难面前最终取得胜利,靠的是……机智、勇敢、镇定,还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设计目的:学完全文,再回过头来理解课题,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取这个课题的用意,也进一步深化故事的中心思想。

4.总结:英雄不分国籍,都值得我们敬仰,正是他们不畏牺牲的付出才换来今天和平的生活,就让我们学习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