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酶教案设计

zuowen 0

高二生物酶教案设计

一.酶的发现

1.�斯帕兰扎尼:发现胃中有消化肉的物质。

巴斯德:酒精发酵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李比希:酒精发酵仅仅是一种化学反应,与酵母菌的活动无关,最多只需要酵母菌中某种物质的参与而已。

毕希纳:促使酒精发酵的是酵母中的某种物质——酶,而不是酵母细胞本身。萨母纳尔:得到脲酶,证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发现少数特殊的酶是RNA,这类酶称为核酶。

二.酶是生物催化剂

1.�

酶的作用机理:锁钥关系,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作用特点: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提示鲜甜爽口的猕猴桃果汁,令人赞不绝口,而且营养价值丰富。但是在开始生产果汁时,一是产量低,二是有沉淀物,好喝不好看,市场销路也不好,难坏了果汁生产人员。原因是果汁中有一种果胶,造成产量低而且有沉淀。你能想法帮助他们吗? 趣味思考:在果汁生产中加入一种果胶酶,在常温常压下利用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就能迅速把果胶分解。

三.酶的特性

1.�酶的催化活性极高。酶的作用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凡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如强酸、强碱、高温等条都能使酶破坏而完全失去活性。

提示蔬菜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我们吃蔬菜时无论咀嚼多长时间也感觉不到甜,纤维素和淀粉一样是多糖,为什么不甜? 趣味思考:因为唾液淀粉酶具有专一性,只能催化淀粉分解,不能催化纤维素分解,所以感觉不到甜味。

四.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和pH

1.�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一般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酶的活性最强,催化效率最高的温度称为酶的最适温度。超过最适温度,酶的催化效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减慢。低温和高温都能抑制酶的活性,但低温不使酶失活,高温使酶失去活性。

酸碱度:同温度影响酶活性的情况基本一样,但过酸、过碱会使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活性。不同的酶最适pH是不同的。

五.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pH、温度、酶的浓度、底物浓度、反应产物的浓度等 核心解读

1.�

关于酶本质的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思路:

2.实验中单一变量是不同底物。

3.结论:通过对照,实验组若出现紫红色,证明待测酶液是蛋白质,不出现紫红色,则该酶液不是蛋白质。 特别提醒 低温、高温、过酸、过碱都将影响酶活性,但性质不同。

①温度过低及pH略偏低、偏高时,酶的活性降低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而没有最大程度发挥。适当提高温度可提高酶的活性;调整pH到最适值时,酶的活性提高。 ②温度过高及pH过高、过低时,酶的活性降低酶的活性不是没有发挥出,而是逐渐失去活性,其原因在于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这种失活是不可逆的,当改变至最适条时,酶的活性不能“复活”。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在底物足够,其他条固定的条下,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上图所示。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在底物浓度较低时,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酶分子都参与了反应,底物浓度再增大,反应速率不再加快。如上图所示。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的pH范围内�。

高二生物酶教案参考

辅导教案 规律总结 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上图所示。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在底物浓度较低时,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酶分子都参与了反应,底物浓度再增大,反应速率不再加快。如上图所示。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其特点如上图中曲线变化所示。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特定pH时活性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特定温度时活性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如上图所示。

5.酶的催化能力与时间的关系: 规律总结 酶的催化能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酶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会发生“钝化”现象,即催化能力开始下降,最后失去催化能力,如上图曲线所示。

题例领悟 题型一 酶的本质和作用 【例题

1.� 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起催化作用 B.酶都有消化作用 C.调节新陈代谢的物质不一定是酶 D.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解析:酶虽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但它的催化作用不一定非在生物体内,只要条件适宜,体内体外都可起催化作用,故A项不正确。酶的催化作用表现在多方面,有的酶促进物质合成,有的酶促进物质分解,只有消化酶才能促进消化,故B项也不正确。调节新陈代谢的物质有激素、维生素、无机盐等。

酶是对代谢过程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故C项正确。在核糖体上合成的物质是蛋白质,所以只有蛋白质类的酶才在核糖体上合成,核酸酶不能在核糖体上合成,故D项也不正确。

答案:C 反思感悟 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数是酶,少数是RNA。酶在生物体体内、体外都有催化作用。酶的作用是对代谢过程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其作用本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有激素、维生素和无机盐等。

题型二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例题

2.� 甲、乙、丙三图依次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度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图表明当反应物浓度超过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受酶浓度的制约将不再上升 B.乙图中,a点以后,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 C.丙图可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与pH关系的变化曲线 D.三图说明反应物浓度、温度、pH对反应速度均有影响 解析:甲图表明当反应物浓度超过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受酶浓度的制约将不再上升,所以A项正确。乙图中,a点以后,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直至变性失活,B项正确。胃蛋白酶的最适pH大约为1.8,显然丙图曲线不能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变化。

三图说明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反应物浓度、温度、pH。 答案:C 题型三 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例题

3.� 在适宜温度、pH条件下,图中实线表示没有酶时反应的进程。在T1时,将催化此反应的酶加入反应物中,则图中表示此反应进程的是 A.曲线AB.曲线BC.曲线CD.曲线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坐标曲线中的有关条件分析酶的作用。

酶的作用是降低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但不改变反应平衡点。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A、B、D均改变了此反应的平衡点。曲线C中酶使反应达到平衡点的时间缩短即反应速度提高,但没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答案:C 反思感悟 ①与无机催化剂一样,酶仅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且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能发生改变。 ②酶和一般的无机催化剂均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所以在有酶存在的化学反应中,只需较少的能量即可使反应物进入“活跃状态”,所以与非催化反应相比,反应速度加快。 随堂训练

1.做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实验时,用口含一小口清水,然后将含过的清水加入淀粉溶液中,也会使淀粉消化,和用纯唾液的效果一样,这一现象表明 A.酶的专一性 B.酶的催化活性极高 C.酶的多样性 D.酶受温度和pH的影响 答案:B

2.为了认识酶作用的特性,以20%过氧化氢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在下列有关结论的描述中,从表中得不到实验依据的一项是 方法结果 1常温下自然分解氧气泡小而少 2常温下加入Fe3+氧气泡小而稍多 3常温下加入鲜肝提取液氧气泡大而极多 4加入煮沸后冷却的鲜肝提取液氧气泡小而少 A.从催化反应条件看,酶有温和性 B.从催化活性看,酶变性后就失活 C.从催化底物范围看,酶有专一性 D.从催化反应效率看,酶的催化活性极高 解析:表中信息反映了酶的催化活性极高且活性受温度影响,但表中没有与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相关的信息。 答案:C

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C.食物的消化过程需要酶催化,而细胞内的其他化学反应不需要酶催化 D.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答案:C

4.下图中关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表示正确的是 解析:酶浓度影响反应的速度,不影响酶活性,A项错误。底物浓度影响反应的速度,不影响酶活性,B项正确。

pH影响酶活性,一定范围内随pH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达到最适值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值时,随pH的升高酶的活性降低直到变性失活,C项错误。温度影响酶活性,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达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

超过最适值时,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降低直至变性失活。所以D项错误。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教学设计2022

DNA复制发生在所有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体中,是生物遗传的基础。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在讲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中:一是使学生理解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机制;二是使学生理解对DNA分子复制的具体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概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2.理解DNA复制的条件。

二.过程与 方法 目标 运用复制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加强学生的 逻辑思维 能力。

2.领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材重点】 DNA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难点】 DNA复制的过程。

【 教学方法 】 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独特功能,把DNA的复制过程等重、难点知识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将这些较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理解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那么DNA分子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 教学过程: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1.DNA复制的概念 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2.DNA复制的时期 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DNA复制的场所 真核生物:细胞核主要、叶绿体、线粒体。

4.DNA复制的过程 学生阅读课文P54,看图3-13,银幕上也出现动态的DNA分子复制过程图解,待学生看懂图后,回答如下问题: ①什么叫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②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 ③简述“子链”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充分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强调: 复制的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配对 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解旋。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②合成互补子链:以上述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复制一次可以形成两条子链。 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各自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这样,1DNA分子→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5.DNA复制的必需条件 总结 : DNA复制时必需条件是亲代DNA的两条母链提供准确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能量ATP和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6.DNA复制的特点 讲述: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DNA复制的含义和方式。

2. 掌握DNA的复制过程。

3. 概述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DNA分子复制的方式及过程 难点:DNA分子复制方式;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引导法、课件演示法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结束的咱们学校第一届校运动会,想必大家还记忆犹新,那大家还记得这幅图片吗? 展示图片:校运动会会徽 因为需要,现在还要几张跟这相同的图片,如何快速获得?学生:复印 对,复印,也可以叫复制。

对于复制,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能用到。那么,在生物体中有没有这种过程呢?引入今天课题。 进行新课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提到过DNA的复制,那么关于DNA的复制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 学生: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在细胞核中进行 教师:那么DNA究竟是如何进行自我复制的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DNA的复制方式。

对DNA复制的推测 教师:DNA有两条链,当时科学家猜想可能有以下两种复制方式:全保留复制和半保留复制。 投影图解这两种DNA复制方式。 教师:科学家认为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并设计了实验证明。

思考:实验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能够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教师:投影阅读教材P52-P53页,结合图3-12了解实验方法、过程和结果。思考问题: 实验方法是?用哪种元素进行标记? 如何将碱基组成相同但质量不同的DNA区分开? 如何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分子? 学生:

1.同位素标记法 N

2.密度梯度离心法

3.根据试管中DNA所在的位置 教师:投影实验过程,并进行讲解。 教师: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下面就来学习一下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教师:投影阅读教材P54页,结合图3-13,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概念: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实质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时间: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三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简析: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高中生物教材第二册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以及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关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知道了染色体Chromosome 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以及前面所讲的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些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且,本节内容是遗传变异这一章的理论基础知识,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以后的生物知识孟德尔遗传定律以及生物的变异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DNA分子的结构以及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识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碱基组成,DNA分子的复制特点 理解: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和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DNA立体结构的模型或模式图,使学生对双螺旋结构有个大体认识,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对双螺旋结构的特征进行描述,探讨,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2.通过提问让学生复习原有的知识,如DNA分子的基本元素组成,3种基本组成物质,基本结构单位,以及化学结构等。在复习提问的基础上,再结合课本中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的图解,使学生明确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它们聚合形成多核苷酸链。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 、 逆向思维 ,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DNA分子的结构组成及特点,以及DNA复制的过程

2.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运用证据、事实来说明观点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学会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DNA的碱基组成,DNA复制的过程、条件和特点的相关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DNA的碱基组成以及DNA复制的过程、条件和特点,才能理解和掌握基因的表达、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

2.教学难点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因为这些内容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接下来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 教育 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演示—归纳”教学模式,讨论法、比较法、研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1.演示法:讲授DNA双螺旋结构时,首先让学生观察DNA立体结构的模型或模式图,使学生对双螺旋结构有个大体认识,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对双螺旋结构的特征进行描述;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法,给学生展示DNA复制过程的动画,使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和总�。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的教案怎么写

简介理解相关概念,而其他学生缺少自然常识的了解,应该多设置图片和实例加以分析,弥补和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群落的概念。

②简述物种丰度和群落的物种组成。③举例说出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④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②组织讨论提高交流能力,尝试列表比较不同概念的区别,3.情感目标:小组讨论交流,增进友情。

四.教学重难点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的教学重点是物种丰度和优势种。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的教学重点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难点是群落的时间结构。

将两节内容通盘考虑,合用1课时。采用幻灯片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通过补充生物实例,增进感性认识,理解优势种的概念。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分布实例和展示幻灯片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通过对森林或池塘、草地植物与动物分布等实例辨别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高二生物会考复习如何分层教学

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主观努力程度和基础等的不同,同一个年级的班与班之间,同一个班级的各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何减小学生之间的差异?高二年级段提出“分层教学”的设想,根据这个设想,将学生分到不同类型的班级,划分成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分别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经过两年的分层学习,知识水平基本上发展到同一个高的层次,满足上大学的需要。

下面就谈谈我们生物备课组实施分层教学的探讨和实践的过程:1认真分析教材高二生物课是学生完成初中的生物学习,间隔两年后又重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主要侧重于生命现象的描述,缺乏横的联系。到了高二年级,知识的安排是按照横的方向来概括介绍生物的共同特征,并且进一步探讨生命问题的本质。教材内容既涉及了整个自然界,又涉及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自己本身,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知识的安排是从分述上升到了概述阶段,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另外更注重知识的运用,要求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自然现象。

2按学生和知识结构实施分层分组对于高二的每一位学生来说,学习的起点和学习效果差异明显,目前高二年级段教学的分层主要是按照语、数、英和理化成绩分为实验班和普通班:一班---三班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四班---十五班为成绩一般的学生,每班按好、中、差分A层、B层、C层三个层次,生物是按照化学的分层进行教学,也基本上反映出了他们在本学科上的差异。这种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如果发现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有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学生也可以调换到C组,同样各层次也进行适当的更换学生。

分层和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如何分层,我们认为学生在高二学习生物学的知识起点差别是不大的,可能有些同学别的学科不好分在了C层和普通班,但生物可能好一些,或对生物的学习更有兴趣,为了鼓励他们,从一开始就强调只要认真学习,普通班班也能超过实验班,虽然在教学中有分班级和分层次的做法,但现在是站在知识的同一起跑线上,从而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几次作业后,特别是9月份的月考后,生物还是和其它学科一样,各层差异明显,深感学生出现差异不仅有基础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方法、重视程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

特别是在目前理综情况下,生物比理化分数少20--30分,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动力和重视程度更是大打折扣,这将是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3确定分层教学对策找到问题的症结后,对症下药,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分层教育教学,我们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3.1明确教学思想:本学期一开始我们就制定了明确的教学思想:对普通班和C层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实验班和A层、B层采取“高起点、重能力、多联系、重课堂”的措施,承认不同层次的学生不仅存在差异而且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他们的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有获得进步的愿望和需要,坚信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成才。3.2强化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学习成败的原因,不仅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有关,而且与个人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方法有重要的关系;让学生树立只要努力就可能超过他人的成功思想。

让学生明白在会考和高考的理综试卷中生物是和物理、化学等科目同等重要的,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语数外的学习与生物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积极性。如赵明明同学刚开始,对生物不重视,月考只考55分,但经过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努力,期中考试考了86分,等等。因此老师经常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给学生以这方面的引导,特别是对B层\、\C层和普通班的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谈话教育次数更多,而且确实引起了部分学生的对生物的重视,钻研学习方法和探讨学习问题的学生多了,他们的成绩逐步得到提高,作业的正确率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不断提高了。并且认识到要想出好成绩,平时必须在保证重点的同时,搞好各科平衡。

3.3明确分层目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可避免事倍功半。在教学中,我们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这几年的会考和高考的考纲以及教学大纲,按照不同的层次制定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对实验班和A层的一部分同学着眼于会考及高三高考综合能力课的考试,让他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能更多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动态,对B层的少部分同学同时着眼于高考和会考;对于C层的一部分同学、B层和A层的大部分同学、则着眼于会考,对课本知识不做太多的延伸和扩展。教学目标明确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学法指导,如对实验班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而且还应该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知识难度,要求选做我们设计的综合性较强的能力题以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对普通班则立足于弄懂课本上的内容,多看书本和学习卷,然后慢慢融会贯通,不断提高要求,充分保护他们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3.4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3.4.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关键。

教师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要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A层和实验班学生要求他们做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备“减数分裂”一节时,要求普通班和C层会分析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异同;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等,不要求会画图说明卵细胞和精子的染色体变化,B层、A层和实验班则要求掌握这些内容的同时,还要结合数学知识把变化规律绘制成曲线,能画出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图,以适应高考的需要。

安排教学时间时,要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中等程度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其他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A组学生能回答能分析,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A层同学分析回答,增加他们的成功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完成,也能做到“培优、辅差”和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3.4.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分层教学的实施的主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如:在“细胞膜的结构”一节的教学时,进行了如下的分层教学,对实验班和B、A层可以直接结合教师的课件进行自学,自我发现问题“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分别是什么?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适应的?等”,解决问题“细胞膜主动吸收钾离子的过程、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等。对中等生B层可根据教师课件中的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A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启发他们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同一练习分层要求。如课本上的习题都是要求全部学生掌握,做这类题时实验班和B、A层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而C层和普通班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练习时还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不同的层次作业的数量有区别。这样,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对实验班和A层除了课本的复习题外,适当做一些这几年的市统考和高考中的题目,对普通班班则不做要求,对一课一练进行筛选,结合不同的班级进行布置,结合每个同学的实际可以做临时的调整,作到班级内的分层,达到粗分层和细分层的目的。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可以不写在作业本上,作为课后思考,培养创新的意识,如学了“物质代谢”一节时让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减肥,如何防止贫血?糖尿病人如何饮食?等问题。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就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