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

zuowen 0

高校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

建议从教学改革、社会需求、学生能力、人才评价等几个方面考虑:

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是教学改革的决定力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本在教师。必须对教师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以教会学生为更高目标制定自我提升的计划,成人、成才、成长。

实现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开放课堂、翻转课堂、虚拟课堂、3G实景课堂等教学新模式;泛在学习式、自主探究式、互动讨论式、案例研习式等学习新方法,学习内容更多元,学习方式更灵活,学习目标更多样的新型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关注教师长远的学术能力、学术走向、学术品格保持与提升,弱化科研指挥棒,淡化学术“GDP”,把科研评价、教师管理还原到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的轨道上来。

2.从社会需求实际出发,制定更接地气的人才培养标准,把知识传授型的培养模式转变为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追求实效,讲究实际。在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标准上,做到有标准、有方案、有主题、有手段、有平台、有评价。

以社会需求为逻辑起点,遵循教学规律,制定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人才培养标准,要进一步更新人才观念,调整思路,走向行业企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促进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

3.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制定务实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依赖于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要靠与其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学生能力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教学计划到教学大纲,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到使学生具备完整掌握知识体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评价人才培养的优劣的关注点,对学生的发展管用的课程有多少,专业课程关键知识点跟踪科技发展、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有多强,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可能性有多大。所谓“教学”,包括教与学、习与得,整个活动的关键,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学生收获程度。

常熟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理念

常熟理工学院着力推动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常熟理工学院探索并建立了“创新教育对接产业需求”的协同育人机制,持续推动创新教育课程化、课程训练项目化、专创融通一体化的“项目中心”创新课程模式改革,学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从行业学院到现代产业学院,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学校构建以“三对接、六融合、八共同”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型课程为核心,以“双结构型”师资队伍为保障。代表产业前沿的技术、工艺、标准等成为教学内容,大批产业技术骨干成为授课教师,行业企业先进的设备成为教学资源,更多的实践环节在企业真实场景中完成,并推动了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一系列改革。建立“项目中心”创新课程模式,重构专创融通的课程体系。学校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创新课程建设的课程负责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方法等具体要求,确保创新课程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创新课程与专业教育常规课程紧密衔接、相互印证、融合开展,通过重构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通的课程体系,进一步规范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依托“五维驱动”协同机制,为创新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保障。学校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搭建“项目+平台+师资+组织+文化”的“五维驱动”机制,推进创新课程建设与实施。

广西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是什么

广西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是采用“一对一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广外在研究生层次普遍采用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学生中普遍实行存在客观的困难,但这种“一对一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让学生接受到导师更为专业和全面的指导,也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主要途径。相关信息介绍:校园中的图书馆、教学楼、教职工宿舍等建筑均具有独特且统一的中西融合建筑风格,同时还有如思源亭、朱熹像、荷兰风车等兼具中西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由于广外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上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学习语言,学校专门建立东南亚语言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特意将基地门前的小花园设计为东南亚语言外语角,并在此摆放东盟十国图腾的雕塑,之间用石凳连接,为想要在此使用外语锻炼交流的同学提供便利。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人才是必须要有伯乐的发现他才有存在的意义,于是我们要定制人才培养方案。

为此我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意义,让大家更加有所领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人才培养的特色和适切性及二者的关系 人才培养的特色和适切性,对高校自身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对高校而言,首先,办学特色是其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更是决定一所高校竞争力大小的关键,而办学特色最终要浓缩到其人才培养的特色上去,所以人才特色应该是高校追求的首要目标。其次,人才的适切性是高校彰显活力的源泉,高校存在的重要价值即通过培养适切性的人才,才能不断地发展进步。把握二者的关系,首先要正确地理解二者的涵义。

特色,首先应该是讲求价值追求的。偏离推动科学和社会发展这个价值基准的特色是没有意义的,高校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特色专业人才,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其次,它应能表现出高校个性化的风格。

每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应该凝炼出自己独特的精神理念。第三,它应该体现创新性和适切性。固守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时代感的特色也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特色,高校必须要始终洞穿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特色人才战略。

适切性,并不是盲目地追求新意或投合市场的短暂情趣,而是既要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又能基于准确的市场人才需求预测的适切性。同时,适切性反映在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上本身就必须要体现特定的时代精神和精神价值观,这也是高校整体的人才特色之所在。由此可见,高校人才培养中,特色和适切性二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

综观近现代史上每个阶段的高校人才观,也不难发现二者的一致性。从福州船政学堂之后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西南联大前后的“通专结合”,每一所中国大学学堂,都把通过培养和造就服务于特定历史阶段的适切性人才来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来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而建国后的计划专才培养模式也是特定历史现实的诉求。这期间,中国高校由于数量少加之绝对大多数在创始之初就为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其专业特色性是不言而喻的。为数不多的多科性大学也在数代大师的思想指引下,形成自己特殊的办学理念更是其特色性的体现。

如北大的兼容并包、文理互通以造就融会贯通之能力;南开的理论和实践并重,注重专业人才的发展潜力;浙大的通才和技术教育并重以倡导全面发展[1]。 应该说精英时代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更容易把握特色和适切性。这是由其社会经济结构的相对稳定性所决定的。知识经济时代却大相径庭。

首先,人才需要的复杂多样性是该时代最为典型的特征。其次,职业的急速流变性和广泛的可选择性更是过去从未有过的现象。特别是自1999年大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面对与年剧增的生源和劳动力市场千变万化的现实,高校的制定和落实愈显复杂化,实践中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院化培养模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目前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缺乏转型意识。

受一元化“学术定位”思维的束缚,一些高校人在人才培养上仍然立足于学院化的培养模式,即立足于传统学科标准和逻辑。培养划一的“学科式”专业人才,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是以对具体学科知识的掌握效率与质量为依据的[2],从而忽略了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单一的学科逻辑的严重后果是直接导致学校的人才缺乏从业素质和能力。

理论界就人才培养模式已做出许多富有意义的探讨,但遗憾的是,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这种模式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加剧。传统思维是一个方面,另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是通过式发展途径即精英化的规模扩张来实现的,急速扩大的师生比和普遍存在的办学资源压力,再加上市场经济原则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者矛盾的平衡和协调易于衍生出学院集约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同型化的人才培养规格缺乏个性和特色 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同型化发端于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办学的趋同化。

综合化办学一方面挖掘了学科发展潜力,有利于培养通才,拓展人才培养的容量,但人才培养规格的趋同化却难逃劫运。千篇一律的综合化校园,专业学科和课程设置所造就的人才似乎所贴的也是同一张标签。以部分师范专科学校或学院为例,过去师范教育是这类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但许多高校只顾升格和改名而不顾自身特色的发扬和传承。

在一次讲座上,王炳照教授用痛心一词形容他对这种现象的感慨。其实,每一类职业都有其特定的的性格品质、思维方式和能力要求,每一种人才也都有其独特的培养逻辑,过于趋同化的所谓通才虽然在人的全面发展性上具有一定优势,但面对现实的职业生活,他们往往束手无策。趋同化的必然后果是个性和特色的丧失,从而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明,并最终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学术型人才过多,而大批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大量缺乏的事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缺乏前瞻性 缺乏一种成熟有效的市场需求预测机制也是绝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新近升格的普通高校问题更为严重。这类高校设置的专业多为望风所致,看到市场某领域的人才需求火爆,便一哄而上,争相开设相关专业。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第一,大面积专业的雷同性无形中加大了毕业生失业的风险性。

第二,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易饱和性和需求变化性,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是相对易变的,如果大量的资源转移到新开设的专业上,一个周期下来所培养的却是与市场脱钩的闲置人才,这笔巨大的资源浪费对于本身就紧缺的高等教育无疑是雪上加霜。第三.短期利益的驱动使大多数高校一味地重视短线专业的开设,而忽视长线专业,势必对学术的发展极为不利。

四.学历化教育根深蒂固 当前,成人教育的学历化本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固然有传统、经济和制度等原因,但不可理喻的是,目前有很多普通院校仍然检查学历化教育,一味地强调学科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的培养和锻炼。

实践设施形同虚设。实践活动走走过场。

高校开设的国际化财经特色专业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楷柏财经与高校共同开设的国际化财经特色专业为例,该专业是高校在原有会计学、审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等专业体系基础上,引入国际前沿的ACCA、CFA、CIMA、CMA等国际财经执业资格证书认证课程体系而开设的一个特色专业方向,包括会计学ACCA专业方向、金融学CFA专业方向、财务管理CIMA专业方向、会计学CMA专业方向等。该专业采用的是“一专多能”人才培养体系,专业核心课程为ACCA、CIMA、CFA等国际财经证书考试大纲课程,其余的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综合选修课按照教育部会计学、审计学、金融学等专业本科教育的规定设置。

通过对普通财会金融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替换与补充,帮助学生在普通财会/金融专业技能基础上߅额外掌握国际财会/金融专业知识技能与娴熟的财经英语技能。与楷柏财经合作的高校,通常还会为学生提供如名企参访与实训、海外研学、财经专场招聘会、对接优质名企实习内推资源、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等专属的多元能力拓展与职业发展资源,以提升学生的多元软实力及综合素质,成为精通财经英语与商业技术,具备全球化视野与前瞻思维,能胜任各行业领域高薪职业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目前该专业的学生非常受各地政府和名企的认可,不仅可享受各地政府提供的积分落户、个税减免、专项奖金、置业补贴等各项人才福利,在求职时还能获得世界五百强、大型国企、跨国公司等知名企业提供的优先实习就业内推与岗位晋升机会。相比于其他普通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起点更高,职业发展机遇也更多。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