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精选5篇

zuowen 0

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精选5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亘古不变的,洋溢着仁爱的人性之美,是带人接物的原则。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1 将心比心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听妈妈说,她不小心把别人的车撞了,本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走,但她没有,反而主动找到了车主道歉。我特别受触动,妈妈说:“我只是希望我的车被撞时,撞车者也能主动道歉!” 那天,我和奶奶坐公交车去学校上课。刚上车,车子就启动了。可开出不远,车子又停了下来。

我们奇怪极了,还以为出了什么故障。车上其他乘客也纷纷议论,看向司机叔叔。司机叔叔并没有下车 修理 ,而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后车门。

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远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急匆匆地向我们的公交车招着手。她离车不远了,我这才看清,这是一位年纪七八十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 这时,她已经走到门前,门“咯吱”一声开了,老奶奶慢慢上了车。我看见,她脸上满是皱纹,眼窝深陷,牙齿几乎都没了。

她感激地对司机叔叔说:“谢谢师傅,要不是你等着我,我就赶不上这班车了!”司机叔叔笑着说:“这是应该的,不谢不谢!” 而这个时候,一个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的年轻小伙子,突然恶狠狠地说:“停车那么长时间,就为了一个老太婆!浪费了我上班时间!”此话一出,车上立即有许多人谴责他,“我们要尊老爱幼!”“你怎么能这样无礼呢?“ 司机叔叔开口了:“小伙子,你这话可说得不对。你家也有老人吧?假如这位老人就是你的亲人呢?再说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老去,难道你希望在自己老去时也被人嫌弃吗?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 不知道是谁带头鼓起了掌,顿时掌声一片。那个年轻人脸涨得通红,低头不语。

是啊,在生活中,我要学会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我们的生活就多了一份温暖,一份美好。 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2 恶作剧,是我们的一种游戏。尤其是对于我们男生来说,恶作剧就是一个战场。

我也经常参与恶作剧,有开心,有快乐;但也时常气愤,甚至愤怒。 记得有一次,我帮小志把书包带回寝室后,突然心血来潮,想对小志来一个恶作剧。我将他枕头藏到柜子里,又把他书包塞到窗帘后面。一切准备就绪,我迅速撤离到楼下,绕着教学楼跑了一圈,而后慢吞吞的跟在小志身后回寝室。

小志推开了寝室的门,我鬼飕飕跟了进去。“你帮我带回的书包呢?”他问。“没有啊,我没帮你拿。”我无辜的摊摊手。

他开始着急了,风一样的跑了出去,一会儿又空手而归。他跑来跑去,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他双手又将床给翻了个遍,结果还是没有找到书包。

他无奈地抬起头,慢慢躺了下去。我忍住笑,假装不知道。躺了一阵子,他才发现一直没睡在枕头上。

“咦,我枕头有脚了吗?”我假装睡了。他起身把柜子翻了后,找到了枕头。“是谁给我藏起来了?”我继续装睡。他去上了个厕所,我趁机把他书包放在了他床上。

他一回来,一脸激动与疑惑。就问:“我书包跑回来了吗?”他非常迷惑,抓挠着头皮。下午起床,我们下楼后,我才说:“是我干的。

”他瞪了我一眼,“你记着!” 第二天,我又想重来一次,再用另一种方式耍他。我在他睡觉时将他鞋子扔在床上。他醒了,“好烦,能安静点吗?”他没有理睬我。 第三天,我睡觉时,“咦,我的书呢?”我东找找,西翻翻,急得跺脚。

最后,一位同学好心告诉了我,我才把我的书从别人的柜子里找了出来。“谁藏的?”“我!”小志笑着。我无话可说。

毕竟,这个战场是我先发动的。 恶作剧,是一根绊人的绳子�。

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写一篇作文 500字

正如我们无法接受自己讨厌的东西一样,也许别人也无法接受我们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

这句话说得短小而经典,因此被许多人引为座右铭挂在身上。   没错,这句话说得很对,但是我想了想,难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于人吗?那么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   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总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介绍给另一个人。我有一个同学,他很喜欢周杰伦,于是他把周杰伦的海报贴满了整个宿舍,又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述他的经历,终于找来了同学对他的反感。可他最后还很委屈的说:这么厉害的人,难道你们不敬佩他吗?诚然,JAY的名气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欢他一个,毕竟还有喜欢刘德华,喜欢李宇春的。那位同学很喜欢周杰伦,是没错。

但如果把这种喜欢横加与别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对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点都能做到。 但己所欲,勿施于人,这点要做好就相对困难了。

因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欢的东西,依照每个人的心理特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那把它拿来分给大家难道有什么错吗?其实错就错在这,因为我们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每个人都喜欢。有人是金钱为至高无上,又认识金钱为粪土垃圾,道理便是这样。有时我也会不知不觉地做出一些这样的事情,比如我迷恋创网,便把同学们都推荐到创网上去,结果他们都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网站,丝毫不感兴趣。

刚开始我也费解,这么好的网站为什么他们全都置若罔闻?不过现在我明白了,每个人的兴趣不同,一个文学爱好者当然喜欢像创网这样能发表文章的网站,反之如果对一个讨厌写作的人来说又怎会喜欢上这里?可见一个人的爱好不同,个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观也就不同。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东西,也没有绝对差的东西,关键是我们自己对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

有人爱江山,有人爱美女,有人爱财富,有人爱自由。如果把比尔?盖茨的金钱送给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拉尔修,我相信他一定会嗤之以鼻。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话题 的作文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因为你有钱后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富人仔细体味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 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其实就是与其他人沟通。

要能够沟通,就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有些钱就目中无人,说话也变了味,这样的人浑身尽是铜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记了“达者兼济天下”这句话,别人在他眼里都是穷光蛋,说话不客气,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是要吃大亏的。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杀妻灭子,终究是人才两空,死在包大人铡刀之下。

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而唐太宗则知道这个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孟子进言齐威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晓之以理,阐述了要体谅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则天下可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更加和平。想想那些医疗事故,那些残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战俘,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这些太可怕了,可这却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将被人们唾弃,他们终有受到惩罚的那一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得更加和谐,充满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教育家孔子曾教育我们一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它出自《论语》。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自我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啊。

自我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句话在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时期是不可能做到的。

今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是能够做到的。这还能促进团结,使社会安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

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有些故事正表现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春秋孙叔敖,幼时在路边看到一条两头蛇,据说看到这种蛇的人必死无疑。他想:要死就死我一个吧,不要再叫别人看见遭殃。于是,他斩杀了这条蛇,埋入了山丘。还有个故事:东晋大臣庾亮,他骑的马里有一匹很凶,有人让他卖掉。

庾亮说:我卖它就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因为这匹马对自我不安全,就能够嫁祸他人吗? 这两人都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这句话在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时期是不可能做到的。今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是能够做到的。这还能促进团结,使社会安定。

中华民族的先哲圣人孔子在几千年前,就阐述过类似的思想。今日认真地的思想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二.: 《论语》中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我不想要的,也不能强加给他人。

但同样的,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 很多时候,我们喜爱的东西未必是别人所喜欢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爱好,一味地强加给别人反倒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中国人在餐桌上有为他人夹菜的习惯,或许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做法能够让客人品尝到更多的美食,是关心的表现。

可实际上,这同样也是一种强加的关心,当我们把菜夹进别人碗里时,潜意识里不正是想让对方吃下吗但我们所喜欢的食物却并必须是对方也喜欢的,可倘若拒绝,就可能会被贴上:不给面子,不懂礼节的标签。关心的初衷是为了对方好,可若是并不能让对方感到舒适,那就违背了初衷。 海涅曾说,有时候我们播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骚。

己之欲,有时候,施于人,反而是一种伤害!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大学的人不在少数。这一切本该是完美的,可有些捐款者刻意地向电视台寻求报道,借此来展示自我的善心,呼吁更多人加入来帮忙这些有梦想的少年。可与此同时,也让理解捐款的大学生们自尊受损,认为自我理解的只是他人的施舍。捐助者的本意是箱借助媒体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帮忙他们,可却因为未曾研究到被关心者的想法,强加的关心反而伤害了他们。

如今,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关心变成了一种形式,好意变成了一种宣扬自我的手段,越来越多的慈善者不顾他人的感受,昭示天下自我的善心与高尚,这种不顾他人的善良,又和在弱势者的伤口上撒盐有什么区别! 己之所欲,施于人,是将自我认为的善良强加在他们身上,逼得他人不得不理解;己之所欲,勿施于人,是从他人角度出发的善意,有如涓涓细流,长久的滋养着需要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三.: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句世人皆知,浅显易懂的名言。

意思是自我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对于这句话我是百分百的同意,可是己之所欲就能够滥施于人了吗?当然不行,做任何涉及到别人的事情都要研究别人的观点和感受。 有人说,普希金说了,走自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所以自我是最重要的,只要自我想做的,不要管任何人,只要对自我有利即可。我想,这种思想未免有点太自私了,对自我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上司接纳了员工的意见,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误;自我听了朋友的劝告,能够少走不少想不到的弯路。任何情景都是如此,你研究到了别人,别人也想到了你。何必要充耳不闻、一意孤行呢?这样的人随后只能是众叛亲离,沽名钓誉! 当初,楚王想攻打宋国,鲁班的云梯都给他造好了,可最终为什么没有打成?这要感激两个人。

一是出使楚国的墨子,更重要的就是楚王自身。楚王当初是用心研究过墨子的话的,否则他也。

800字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都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表现.这也是孔子从人的内在心灵的需求中所揭示出来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这些命题表现了孔子对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刻性,也是孔子哲学之所以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秘密之所在. 孔子在《论语》中两处讲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在回答仲弓问仁时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二是在回答子贡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时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即在孔子回答什么是“仁”和“恕”的时候提出来的这个命题.“仁”的基本意思就是“爱人”,包含亲亲、泛爱众、仁民爱物.按照程颢、程颐的说法“仁”是“全体”,它“涵义、礼、智、信”,他称为“四支”,即它是一切美好德行的总概括.《说文·心部》“恕,仁也”.“恕”属于仁的范畴,“恕”的基本意思是“推己及人”,把自己内在的爱心推及于爱众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是从人的本性是善的这一人性假设出发的.要求用自己的仁心和善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善心出发去处理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在这个命题中包含着要分清两个对立的的概念,即“所欲”与“所恶”,这是从人的个人主体出发而体验到的,人的全部心灵活动和行为追求,不外乎就是这两个东西,也整个人类主体所能共同感悟到的.“己所不欲”,“施诸己而不愿”,是“所恶”,它的反面就是“所欲”,即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管子·小问》.相反,“所欲与之聚之”《孟子·离娄上》,亦是“仁”.所以,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中,体现着人类的伟大的“爱”.其中所包含的“微言”或真谛,就是“泛爱博施”. 关于人的类的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人意识到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差别,意识到灵魂与肉体差别,进而追索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思考自身的来源和归宿,思考对外部世界的终极解释以及人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等.人意识到自身是区别于自然的存在,因而人类逐渐确立了“群类”的观念,确立了人为万物之灵的主体意识.关于人个体的主体意识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中出现的.在人的群类的内部,自身与别人、自身与整体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呢?中国的先哲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孔子总结了前人探索的成果,建立了“仁”的哲学,肯定了人类的主体意识之外,还强调个体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孔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表明孔子对人的个体的主体意识有了深刻的见解.孔子的这种个体的主体意识中,这是相对于群体来说的.因为个体的主体意识,如果脱离了群体,就成了孤立的个人,任何个体都是群体中的个体.脱离群体的个人,将可能丧失人性的某些规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必然逻辑是己之所欲,应施之于人.不论所欲与施还是所恶勿施,都应该站在人类的整体的角度来考虑.自己所不欲的东西,不要施加于人,自己所欲求的东西,就要自觉的给与别人.这种个人的所欲与所恶,是群体为其参照的.在儒家看来,只有把自己溶入群体中,才算是一个完满的人.作为人本质规定的“仁”,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得确定的,脱离了群体的人,就不成其为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在肯定自己时要肯定别人,肯定了别人,同时也就肯定了自己.人之所以为人是处于人与人的因缘和合之中的. 在人类社会中,个人作为类的一份子而存在,个人的生存安全、物质利益、精神生活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爱的,应所恶勿施,所欲与之.但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当权者和黎民百姓、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区别.所施与勿施的主体是当权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他们应该施德于民,施教于民,施政于民,施富于民.庶民之间也应该树立和实施所施与勿施的思想,人人都应该施恩惠于他人,这就体现了人与之间的爱与社会的和谐. 二 孔子“所恶勿施”与“立人达人”的思想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孔子在人性问题上,虽然只是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这个模糊性命题,但孔子实质上是坚持的人性善.孔子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仁”,即人者仁也,同时又把“仁”定义为“爱人”,这就说明了人的内在本质是善的,孔子的这一实质性的思想,被孟子明确地揭示出来.孟子认为,人的善的本性是先天的,它来源于“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这“四端”中包含有仁义礼智“四德”的萌芽.恻隐之心萌发出仁德来,羞恶之心萌发出义德来,辞让之心萌发出义德来,是非之心萌发出智德来.这“四德”是人人本身有固有的.由于人具有这种善性,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以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时,不要违背了人的善的本性.执政者得民心的疹结在于“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所欲与之”民就会爱其上,一个政权“民而爱之则存”,相反,如果“所恶而施”,民就会怨恶其上,民“恶之则亡也”.《大戴礼·子张问入官》在孟子看来,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的善性发挥出来,就能和别人的心灵相感应,就能和别人的心灵相沟通.“己恶饥寒焉,则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恶劳苦焉,则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恶衰乏焉,则知天下之欲富足也.”《韩诗外传》这样人与人之间就找到了心灵的感招点,作为执政者就应该“施泽于民”,“施实德于民”;作为庶民百姓,就应该施恩惠于人.每个人都根据所处环境和地位,把德泽施之于人,不就都可以成为尧舜了吗?人人都从善的本性出发,将心比心,推行“忠恕”之道,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就容易沟通,这是因为人都有共同的欲望和需求,或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所就的那样.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人之性恶,其为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性者,天之就也”,人恶的本性是天然的.“情者,性之质也”,情是人性的内容.“欲者,情之应也”,欲是情的反应.情欲是人人都具有的,从天子到庶民百姓都是这样.荀子虽然主张“性恶论”,但他仍然主张所欲与之、所恶勿施,这是顺应人的本性的.荀子认为,人生而好利多欲,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的礼义道德是人为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人厌恶因好利多欲而引起的争夺暴乱,厌恶“偏险悖乱”的社会状况;追求和谐平衡的人际关系和正理平治的社会环境.人人都有欲望,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不外如此,因为欲是人的本性的一部份.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尽的.自己所欲的东西,并不等于人家不欲.人人都有欲望而且不可止尽的情况下,怎么办呢?荀子认为:“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去,求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节求也.”《荀子·正名》为了达到“近尽”和“节求”的目的,就需要制定“礼义”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人最大欲望就是“贵乎生”,“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荀子·强国》通过“礼”的规定来满足人的欲望,又使人的欲望节制在一定限度之内.换言之,就是所欲与之,只不过是有条件的满足.一般说来,凡人之所欲皆与之,是不可能的.“人之所欲,天必从之”是指整个人类这个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的欲望.所以,荀子所主张的“近欲”和“节求”是很合乎实际的.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这个道德实践原则,孔子还强调作为国家各级政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要了解和研究人性问题,不了解人性就不能有效的施政和进行有效的管理.“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之官》“以生”指人先天具有的善的本性,“有习”指人的善性的丧失而染上的恶习.人的善的本性要求“爱人”,也要求被人“所爱”.以己之心推度他人之心,成己成物,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成人之美,不把自己所厌恶的、所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强加别人;同时把合乎人性需求的、自己所响往的东西施之于他人,这样人与人的关系,以至整个就能处在和谐协同之中,人的善的本性就会能够得到发扬,否则,人的邪恶不论它是先天的本性,还是后天的染习就会滋长、漫延、泛滥,破坏社会的安宁和稳定,使人们丧失了生活基本保证,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了. 研究人性,认识人性以及每一个人正确认识自身,是实践仁德的重要基础.探索人性的目的就是要理解“人类之爱”,“所谓爱就是创造;所谓创造就是在对象中发现自己”.“理解了自己也就理解了他人”,“对于自己茫然无知的人所看见的世界也是千篇一律的灰色,只有在能够用闪烁的眼光凝视自己的灵魂的人的面前,一切事物才会在光彩夺目的交错之中,扩展开来”,“能够透切地理解自己的个性的人,即使在最平凡的人中间,也能发现形形色色的个性”,“个性不可能给予,而只能去获得”,“只有恁借爱才能理解他人的个性.摈弃区别,选择的理智,抱以温柔的情意才能理解他人的个性.不以即兴的印象和反复无常的直观,而是以坚忍不拔的爱和细致的洞察去把握个性”,“你必须像爱自己一样爱你的邻人”日本三木清:《人生论笔记》三木清先生的这段话,说明只理解自己,才能理解别人;只有用爱心,才能理解别人.现在有的人,表面上看他在潜心学佛,似乎在忏悔自己的过失或罪过,似乎心向善了,但实际上满心邪念,贪 痴全有,经常把自己所不欲的东西强加给别人;有的人我执和法执都过重,自我膨涨,心机叵测,排斥一切人,名和利都想个人独占,这种人根本不可能有事业上的成功.这种不具有起码的人的善性,更不具有佛性.由于没有自性,就不能认识自己,也就不能认识他人,也就不能从对象中发现自己.因而他不懂得,也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和意义. 三 清代著名学者刘宝楠在注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引《韩诗外传》的话之后说:“则己所欲,必当施诸人”.见《论语正义·颜渊第十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己所欲,必当施诸人”,都体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在回答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的提问时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孔子对“仁”和“圣”这两个概念严格加以区别,认为“圣”高于“仁”.刘宝楠解释说:“仁”和“圣”共通的地方“皆推心之恕,以长养万物”,不同的是“仁”的德泽范围较窄,圣的“德”泽较广大.“仁训爱,圣训通,并见《说文》,为最初之谊.通之为言无凝滞也,无阻碍也.是故通乎天地、阴阳、柔刚之道,而后可以事天察地,通乎人仁义之道,而后可以成己以成物.若我於理义有未能明晓,我於人有未能格被,是即我之疑滞阻碍,而有所不通矣.如此以之自治,则行事乖戾;以之治人,则多所拂逆.”“博施济众,无一人不遂其欲”,“广施恩惠,言君无私,德能遍及”于大众,“仁道大成”,就称为“圣”,所以“圣”高于“仁”.由此可见,“博施济众”是德泽广大的圣德,也是合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旨的. 1,施德教于民.孔子主张“导之以礼,齐之以德”《论语·为政》,反对“导之以政,齐之以刑”,他认为,只有用“礼”和“德”施教于人,才能启发人的道德自觉,才能使人能认识自己的价值,树立自尊的意识.自尊是人的觉悟,也是人的一种德行.人如果丧失了自尊,近乎于禽兽.因为,有的高级哺乳动物有羞愧之心,有某种自尊.人的自尊是建立在人对自身价值肯定的基础之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体现了自尊的基础由尊重他人.如果,把自己所“不欲”的东西,施之于人,或强加于人,那说是失了作人的良知,丧失了作人的规定.贪图享受的人,不但不愿意作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而且简单的一般性劳动也都不愿意作,那么他的享受和享乐又是谁给他创造的呢?当然是别人所付出的劳动.自己不愿意劳动,却又别人去劳动,这种人丧失了作人品德,成了个人主义者.极端个人主义往往丧失自尊.个人主义横行的世道,不是协调祥和的世道.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将心比心,都真正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就会减少磨擦、减少矛盾、减少怨恨.要做到这一点,民众的道德文化素质十分重要,所以,施德教于民,提高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是为政者不可忽视的任务.古代十分重视“礼”“乐”的教化,“礼”和“乐”的社会功能都是能使之人与之保持和谐与协合,并且使能人的内心也保持平衡,从而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比较合乎人性的要求. 2,施仁政于民.恶政和暴政从来是人民所厌恶的,仁政是民众所响往的.为政者要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体谅、体察普遍民众的愿望,特别最低层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尚书·无逸》要求为政者要“先知稼穑之艰难”,进而“则知小人之依”,“依者,隐也”,下层的普通民众心中的隐痛和难以言说的疾苦.为政者要从爱民的立场出发,实行祥和的政治,要导之德,教化民众,让他们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要使民有恒产,要有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生产资料;要使民众安居乐业,衣食饱暖,不饥不寒;要薄其赋敛,少派徭役,减速轻民众的负担;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减少征战,不得已要进行的正义战争,也宜速决.为政者在满足民众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要重视民众的文化精神生活.任何人都不应该把自己都不愿意的,自己都十分厌恶的东西施加给别人,为政者更不应该把自己厌恶的东西施加给民众. 3,施富裕于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人之欲天必从之.物质生活是民众生存的基础.人来之于自然,自我价值的确定,使之归从于社会,因而人是自然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存在.作为自然的存在,它必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为保持生命的延续,必须要和自然发生物质交换.人和自然发生物质交换的方式、手段和本质皆与动物不同.因此人的生存需求,仍然是第一层次的需求.所以,不断改善和提高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民众的对物质生活的“所欲”,是执政者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孔子提倡“富民惠民”的政策,强调“因民之利而利之”,是德政的重要内容.荀子从所欲与之出发,主张“以政裕民”,他认为只要实行了“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荀子·富国》这样的政策,民众就可以富裕了.他还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治,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同上只要执政者实行“裕民富民”的政策,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就生产出更多的财富.从历史上和现实都清楚地表明:只有实行富民的政策,使民富之,才能使社会安定,才能使国家强盛,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 4,给人的灵魂建立一个家园,是施仁政的一个方面.物质生活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不是全部生活.人的物质生活满足之后,需要文化精神生活.文化精神生活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如果一个人有十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他的精神空虚,价值观被扭曲,失去理想和真正的人生价值的追求,他很可能颓废,甚至走上犯罪.就人的本性来说,人人都有美的追求,人人都希望自己不但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还要有美好的文化精神生活,都希望自己的灵魂有一个寄托之处.有的人喜欢音乐、绘画、文艺作品,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艺术世界里;有的人喜欢探索宇宙和社会的秘密,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学术园地里;有的人喜欢花鸟、旅游,把自己的精神生活寄托在消闲时空中;有的人信仰宗教,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彼岸世界里.总之,要使人的生活真正成为人的生活,为政者必须要给民众创造一个文化精神生活丰富的空间,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 总之,我们从“所欲与施”与“所恶无施”的辩证关系中,体悟到了所施的价值,也体悟到孔子“博施济众”的真谛,那就是从爱民的立场出发,满足民众各方面的需求,才是对民众的真正的爱.。

己之所欲 勿施于人的作文500字 快,勿施于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都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表现.这也是孔子从人的内在心灵的需求中所揭示出来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这些命题表现了孔子对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刻性,也是孔子哲学之所以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秘密之所在. 孔子在《论语》中两处讲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在回答仲弓问仁时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二是在回答子贡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时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即在孔子回答什么是“仁”和“恕”的时候提出来的这个命题.“仁”的基本意思就是“爱人”,包含亲亲、泛爱众、仁民爱物.按照程颢、程颐的说法“仁”是“全体”,它“涵义、礼、智、信”,他称为“四支”,即它是一切美好德行的总概括.《说文·心部》“恕,仁也”.“恕”属于仁的范畴,“恕”的基本意思是“推己及人”,把自己内在的爱心推及于爱众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是从人的本性是善的这一人性假设出发的.要求用自己的仁心和善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善心出发去处理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在这个命题中包含着要分清两个对立的的概念,即“所欲”与“所恶”,这是从人的个人主体出发而体验到的,人的全部心灵活动和行为追求,不外乎就是这两个东西,也整个人类主体所能共同感悟到的.“己所不欲”,“施诸己而不愿”,是“所恶”,它的反面就是“所欲”,即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管子·小问》.相反,“所欲与之聚之”《孟子·离娄上》,亦是“仁”.所以,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中,体现着人类的伟大的“爱”.其中所包含的“微言”或真谛,就是“泛爱博施”. 关于人的类的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人意识到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差别,意识到灵魂与肉体差别,进而追索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思考自身的来源和归宿,思考对外部世界的终极解释以及人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等.人意识到自身是区别于自然的存在,因而人类逐渐确立了“群类”的观念,确立了人为万物之灵的主体意识.关于人个体的主体意识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中出现的.在人的群类的内部,自身与别人、自身与整体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呢?中国的先哲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孔子总结了前人探索的成果,建立了“仁”的哲学,肯定了人类的主体意识之外,还强调个体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孔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表明孔子对人的个体的主体意识有了深刻的见解.孔子的这种个体的主体意识中,这是相对于群体来说的.因为个体的主体意识,如果脱离了群体,就成了孤立的个人,任何个体都是群体中的个体.脱离群体的个人,将可能丧失人性的某些规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必然逻辑是己之所欲,应施之于人.不论所欲与施还是所恶勿施,都应该站在人类的整体的角度来考虑.自己所不欲的东西,不要施加于人,自己所欲求的东西,就要自觉的给与别人.这种个人的所欲与所恶,是群体为其参照的.在儒家看来,只有把自己溶入群体中,才算是一个完满的人.作为人本质规定的“仁”,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得确定的,脱离了群体的人,就不成其为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在肯定自己时要肯定别人,肯定了别人,同时也就肯定了自己.人之所以为人是处于人与人的因缘和合之中的. 在人类社会中,个人作为类的一份子而存在,个人的生存安全、物质利益、精神生活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爱的,应所恶勿施,所欲与之.但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当权者和黎民百姓、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区别.所施与勿施的主体是当权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他们应该施德于民,施教于民,施政于民,施富于民.庶民之间也应该树立和实施所施与勿施的思想,人人都应该施恩惠于他人,这就体现了人与之间的爱与社会的和谐.。

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题作文 初三 750字的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我们要学会宽恕待人。我们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推己及人,去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 生活中为什么很多人懂得处处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呢?那是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光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我想,它有点像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有失有得的道理吧!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多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你真诚才能换他人的真心。

你待人诚信,懂得付出,为他人着想,你就会有所收获。老师常常教育我们,只要你有一个好行动,你就会养成一个好习惯;你有一个好习惯,你会有一个好性格;你有一个好性格,你将来就有好命运。老师的教育方法,就是在提倡推已及人的做人方法。

原来,你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你一味自私自利,就会自食其果。 我国有很多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崇高典范。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但是也有像白圭谈治水以邻为壑的反例。

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现在现实中也有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最后害人又害 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所以,每个人要成为真正文明的人,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国家一直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今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是唱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声响亮的号角,就是提倡儒家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大生活主题。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的一个“和”字唱响和谐社会,现在我们更要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思想来倡导“人和万事兴”。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作文…

我可以什么事都为别人着想。可,我的宽容却成了别人眼里的懦弱,我认为自己真的好差劲!处处为别人着想,却得不到别人的一丝微笑。

真的很可悲吗?不我不会这么想 我只是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以会这样很正常 当我从萌动的小男孩一瞬间变成了处处为人着想的一个大男生了时Z这时的我已不再是显得懦弱,开始成熟了想的事多了 自然不在困惑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我却时时挂在心上。别人只在乎自己,从不管别人的感受。是啊,人就这么一辈子,不自私一点,自己的果实就将成为别人的盘中餐。可是,这样做一些生活上没有自理能力的人就会吃亏阿,看着他们那可怜,困难的样子,有的人是非常关心,有的人却若无其事。难道大家就不觉得自己身上少了一种精神吗?那么从现在记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要信守 !我将这句话写在书的表皮,让我时时刻刻地记住它。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材料 写一篇叙事或写人的材料作文

圣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相信圣人的话但是,圣人说的真的是对的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么,己所之欲,施于人乎?前几天,和老爸出去买衣服。我看中了一件很好看的衣服,向老爸征求建议,结果他认为不适合我。跑到另一家店里,老爸找到了一件他认为适合我的衣服,我却不喜欢。但老爸非说好看。最后我们吵了起来,不欢而散。

我选中的衣服,老爸不喜欢,这是他的“不欲”;老爸选中的,是他喜欢的,是他的“所欲”。他没有把“不欲”给我,而把他的“所欲”给我。这正应了圣人的话,本应是皆大欢喜的,但相反我们却吵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作家阿城的《卧铺》中,有这样一位姑娘:她很有文化,有一次,夜里在铺上睡着了,没盖被子。

醒来时,身上盖了一件大衣。她用食指和拇指,拈着那件大衣,问:“这是谁啊?这么大股味。”一会又说:“多脏啊!扔我身上,你们闻闻。

”原来是一位河南兵,怕她着凉了,给她盖上的。咋一见,这个姑娘的确可恶,别人关心她,她却不领情。可是,慢慢一想,也不无道理。

也许她不冷,并不需要大衣,河南兵把大衣给她,她自然会嫌脏。河南兵把自己的“所欲”给了姑娘,姑娘却根本不想要,甚至是讨厌,嫌弃,这有什么错呢?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嫣然天使基金会成立后,每次乘坐飞机,李亚鹏都要发宣传单。宣传单的内容很简单:“如果你有一颗慈善的心,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实施的途径,请加入我们嫣然天使基金会,让我们一起把爱传递出去。如果你不需要此信件,请转交他人。

”有一次,一位乘客毫无理由的把宣传单扔在地上,李亚鹏却把传单捡起来说:“对不起,打扰你了。”慈善,是李亚鹏希望的,是他的“所欲”,当他把他的所欲加给别人时,他考虑到了别人是否“不欲”。就算别人把他的“不欲”表现出来,李亚鹏也是默默接受,而不是把他的“不欲”生气地表现出来。他的做人达到了一个高度,他做到的,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是“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也应该这样:当我们想把自己的“不欲”或者“所欲”加给别人时,也要考虑,他人的“不欲”和“所欲”。当别人不想要时,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同时,当别人强加你的“不欲”是,你也应该微笑着拒绝,而不应该愤怒地表现出来。因为这,也是别人不想要的。

所以,请别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