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zuowen 0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学会看病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篇1 《学会看病》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文章。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学会看病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喋喋不休、按图索骥、忐忑不安、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借助“按图索骥”一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从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的感情变化;并学会用此方法,描写人物内心。

3.体会到文中母爱的真谛是让孩子学会独立。 教学重点 从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的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学会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描写人物内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作者 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她是作风严谨、医术精湛的内科医生;她是专业、资深、性情随和的心理学专家;她也是感情细腻、文辞华美的著名作家。有人说她是文学的白衣天使。她就是毕淑敏。

出示毕淑敏简介从老师刚才的介绍中,你获得了有关毕淑敏的哪些信息呢?内科医生、心理学专家、著名作家就是这样一位当医生的妈妈,却让儿子独自去看病,这位妈妈用意何在呢?相信大家读完这篇课文后一定会明白当母亲的良苦用心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写的文章——《学会看病》。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了解文意。

1.出示本课新词 理解词语,了解文意指名读,指导书写喋喋和骥 理解词语意思: 按图索骥骥:良马。这个成语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春秋时期有个人叫孙阳,他很善于识马,人们都叫他伯乐,他把自己丰富的识马经验写成了一部《相马经》。

他的儿子就按照这本书去寻找千里马,结果千里马没找到,却找到了一只癞蛤蟆。后来这个词语指机械地照搬书中的知识或者按照线索寻找事物。 那么这个成语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请借助填空来说一说。 母亲让儿子借助她给的看病提示去医院独自看病。

总结:利用文中的关键词大概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略读课文的好办法。 过渡:母亲为什么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在让孩子独自去看病的背后,这位母亲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呢?下面就让我们从语言和心理两方面来体会一下。

三.品读语言,了解内心

1.同桌两人分角色练习朗读1-20段中母亲与儿子的对话,读完后同桌两人讨论:从这段对话的背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体会。 师生合作朗读。

过渡:通过朗读对话,我们读懂了母亲内心的想法,那么儿子出门后,母亲的内心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出示自读提示: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并在句子旁边做批注。

四.品悟内心,感悟母爱 交流: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当时的心情。 课件出示: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1.从这段话,你体会出母亲是什么心情?后悔板书

2.母亲后悔什么?后悔没有陪他去看病

3.句子中有个词雪上加霜。对文中的儿子来说,雪指什么?指孩子生病了我们一起读读第1自然段 孩子病了,当母亲不仅没有及时雪中送炭,反而雪上加霜,“霜”在课文里指什么?母亲不急着带孩子上医院,作为母亲,本身就是医生可以自己给她看,不但没给孩子看,反而让他一个人去医院。

小结:看,这里不但写出了我后悔,而且把后悔什么也写具体了,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得非常细腻,紧紧吸引住了我们。 出示: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

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A、指名读。 B、词语是有感情和温度的,有些词语听来让人觉得如沐春风,而有些则让人觉得冰凉如水。读词语“艰涩”,你有怎样的感受? C、中国的词语很神奇,再看“坠”,这个字是个会意字,在古代,它表示东西从高处落在土地上。

请你给坠组个词。这些词又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坠可以感受到忐忑不安,坠速度快重重地敲在我的心上。中国的汉字真是独具魅力。

D、请看词语“忐忑”,这个词很有意思,先读准它。从字形上来猜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心忽上忽下,心神不宁的,就是——忐忑不安。 汉字真神奇,从字形上就能看出它的意思来,那谁能读出母亲的忐忑不安,谁来试试?生 E、融入感觉,读. 每一秒时间的流逝,都像很重的东西砸进母亲的心房。而且是整整两个小时!请你把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总结:从坚定到犹豫,从犹豫到后悔,从后悔到自责,从自责到痛苦,从痛苦再到后来的欣慰,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描写得真实而生动。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感情变化表达出来的。我们以后在写作文当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心理活动描写。

板书:心理活动描写 坚定 犹豫 后悔 自责 痛苦 欣慰

五.课堂练笔,体会心情 母亲就这样,等了两个小时饱受折磨。还好,儿子终于回来了,终于听到脚步声了。此时此刻,母亲倚在门上,看到儿子回来,肯定有千言万语要对儿子说,请你以孩子。

作文《在漆黑的瓦砺下》

小精灵儿童网小教频道> 小学教案> 语文教案> 五年级上> 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_小学语文第九册:期末复习资料小学语文第九册:期末复习资料日期:2011-12-22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详细〗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 的相关内容父亲逼女儿40度高温跪写作业长达近3小时父亲逼女儿40度高温跪写作业长达近3小时 昨天,上海市气象局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最高气温最终定格在39.3℃。然而,就在这样的高温天里,虹星路185弄23号的厂房工地上,一名8岁左右的女孩竟跪在地上写作业长达近3小时。

女孩害怕爸爸不敢起来 昨日上午,浦东...日期:2013-07-26孩子发烧超过38.5℃再吃药孩子发烧超过38.5℃再吃药 不要一发烧就急着吃药 孩子一发烧,家长就会非常着急。徐康康主任说,发热是机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所以,低热或中热时,最好不要给孩子用退热药,尤其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不稳定,退热药的使用更应慎重。

此...日期:2011-03-07宝宝体温在38.5℃以内,不必吃退烧药宝宝体温在38.5℃以内,不必吃退烧药 发热的分度 宝宝发热的分度目前尚不统一,但大多数都采用以下标准: 37.5℃~38℃为低热 38.1℃~39℃为中度发热 39.1℃~40.4℃为高热 40.5℃以上为超高热 做物理降温! 刚发现妞妞发烧,妈妈就给妞妞试了体温,当时是37.5℃。妈妈先把日期:2009-11-20儿童38.5℃以下低烧别服退烧药儿童38.5℃以下低烧别服退烧药 由于天气忽冷忽热,近几日省会郑州各医院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数量猛增,患病的孩子多有高烧、咳嗽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预防呼吸道感染疾病呢?孩子一发烧是否就应该马上使用...日期:2009-06-09烧38.5℃以下物理降温就行烧38.5℃以下物理降温就行 王女士带着女儿贝贝来到儿科就诊时,向大夫诉说,这个冬天贝贝总是生病,这已是第二次感冒了。

她希望大夫赶紧给女儿退烧,别把脑子烧坏了。 河南省中医院儿科主任侯江红教授说,最近感冒发热患儿较多,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发烧就急于...日期:2008-10-1638.5℃以上才需用退烧药38.5℃以上才需用退烧药 最近几日气温变化比较大,就拿5月3日来说,就让人经历了“冰火两重天”。在这种忽冷忽热的天气中,发烧、感冒的患儿明显增多。

口语交际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口语交际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口语交际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谈话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清楚表达,让别人乐于接受自己的谈话内容。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交际内容 今天我们来挑战一下电视台的主持人,你们现在都可以作为一位主持人来采访一名嘉宾。 二.读交际要求,掌握交际方法 1这次口语交际有什么要求呢? 2交流讨论:

1.大家可以作为主持人邀请一位嘉宾。

2.主持人可以和嘉宾交流一下你想交流的内容,做好准备。

3.学生自由组合创设情境。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1.参照上述方法,小组内进行交流。

2.教师巡视,适时指导、鼓励。

3.小组推荐代表向大家交流。

4.全班评议,评出“最佳主持人”。 口语交际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课前准备 教师 准备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的实况录像片断。 学生 搜集与诚信或善意的谎言有关的事例、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确立辩论双方

1.读教材中的提示,确立个人辩论观点

2.根据观点异同分组 正方: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

二.观摩录像,了解辩论特点

1.导语: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根据。那该怎么辩论呢?是不是像平时争吵那样呢?请看录像《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

2.总结辩论方法,辩论程序,明确注意事项。

三.推荐人选,全班辩论

1.全班推选出6人,举行辩论,其他人和教师一起作评委。

2.点评辩论情况,评出优胜方。

3.师生共同总结辩论情况。

教师提示小组辩论要求。

四.分组辩论,人人参与

1.八个人为一组,三三合作,另外两人作评委,小组内展开辩论。

2.各组评委评出优胜方,并给出理由。

五.师生总结,明确认识 通过这次辩论,你对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有什么新的认识? 第

二.三课时习作指导与讲评

一.明确要求 请自读习作部分的内容,想想本次习作的要求。

二.交流习作要求:

1.体现相互关爱的事;

2.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注意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4.要表达真情实感。

三.回顾课文,体会关爱

1.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请静静地回忆,细细地品味。

2.学生浏览课文。

四.联系生活,拓展思路 教师导语:生活中有很多乐于付出的人,有很多感人的事,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如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长辈与长辈之间的,如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邻里乡亲之间的 根据习作要求,回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自己从书上读来的事。

五.独立拟题撰文 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注意收集比较有创意的文题或题材。

六.组内品评习作

1.小组交流,品评小组各成员的文章。

2.推荐本组优秀文章,组长记录推荐理由。

七.全班交流佳作

1.学生上台朗读佳作,朗读前先由组长读推荐词。

2.听佳作时学生做好优、缺点的速记。

3.师生共同点评:要求先说优点,再补充修改建议。

4.师生共同推荐范文,投影出示。

5.教师根据学生点评,直接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在文中作示范性批注。

八.修改习作

1.学生再读课文习作要求。

2.学生自改习作。教师作适当的帮助与指点,特别是习作困难生。

3.组内交流改前与改后的语句、语段,谈谈修改体会。

4.教师小结。 颁发奖品,共赏佳作 课堂组织一次�。

剥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入情入境的朗读理解词语“瞻前顾后、执著、赌气、沮丧”等。

2.品读课文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说话练习,加强感受,积累语言,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3.以读悟写,以写促悟,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展开想象,练习写几句描写儿子心理活动的语段。

4.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获得敢于挑战、自强自立等乐观积极的生活体验。 设计意图 科学解读教材,首先必须正确解读,实事求是解读。本文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理解并无大碍,但文章出现的几个生字新词却有一定难度,所以课前安排预习,只有学生自己查字典获取的才是印象深刻的。科学解读教材,还必须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

此文结构清晰,由剥豆的小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细腻的爱,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自信、大气,敢于挑战,自强自立的少年形象。我们面对的好多学生不就是缺少这样的品质吗? 于是,我们的情感目标果断地定位于学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体验。另外,作为选读课文,我们还应该透过课堂教学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地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 他还说:“惟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写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

” 此课时教学,我就是根据这些想法去设计实施的。 预习要求 借助字典读通课文,尝试理解新词。 课前朗诵: 有关母爱的诗歌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

1.我们刚刚学了毕淑敏的《学会看病》,今天我们再来学学她的另一件和儿子之间发生的事。

板书,读课题正音。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会读、难读的记下来。

2.检查:

1.看大家读得这么认真,我就相信大家不检查了。

2.写在小组的本子上,全班反馈,请小老师教

3.在预习时按照剥豆前、中、后给课文分了段,把结果跟大家说说。

指名——怎么想的呢

三.导读重点,落实训练

1.导语:对待同样的剥豆比赛,妈妈和儿子的态度似乎迥然不同。现在请你再读读课文,分别找出写母亲和写儿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适当正音

2.导语: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母子二人对待剥豆比赛的态度吗?板书:母亲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儿子认真、执著

3.导读母亲“瞻前顾后”体会母爱细腻 导语:自由读句子,边读边划出妈妈剥豆时速度的词语,反馈板书。

1.看到这里,老师产生问题了,你们有疑问吗?

2.导:是啊,比赛,为什么慢了下来?为什么又快了起来?为什么缓了下来?为什么又紧了许多?妈妈的这复杂的心情,你能读懂吗?

3.选择一个点,用上“母亲剥豆时之所以————————是因为——————————————”写一句,有时间可以写上两句。

交流3位——评价:瞻前顾后、小心翼翼、无微不至

4.朗读训练体会母爱 导:母亲的心理是复杂的,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妈妈的.心理变化呢? 同桌互相读读评评——教师小结同桌合作学习方法——展示你现在就是这位母亲了——同桌评议

5.说说“瞻前顾后”的意思。

4.师:作者只用了四句话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剥豆比赛,主要进行了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板书,

5.指读母亲赛前和赛后的哪些表现看出她也是瞻前顾后的。板书:抓和淡化结果出示6句

4.导读儿子的表现补写儿子心理活动

1.师:从儿子的表现中可以读出这是个怎么样的儿子?用什么词语概括? 赛前:自信、大气板书:按朗读感悟,重点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赛中:认真、执著板书:手不停歇 赛后:轻松、坦然板书:量笑

2.小组学习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赛前、赛中、赛后选择一处说说儿子当时的心理想法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母亲为了不打击儿子看到母亲要抓一把豆放在自己的碗里,心想:————————————————————,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儿子手不停歇,看到母亲碗里的豌豆似乎多了点,他忙加足油,默默地告诉自己——————————————————————,结果出来了,儿子虽然输了,但是他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的清澈的笑容。因为他知道:————————————————————————————————

4.最后仅仅是母亲赢了吗?儿子赢在哪里?找到有力证据读读,并谈谈理由

四.提升明理

1.从结果上看儿子输了,但儿子的自信、认真、执著,面对失败的坦然让母亲欣慰不已,对于母亲来说有什么比自己的儿子出色更让她感到骄傲呢?母亲不但看到了一个懂事、乐观、坚强的儿子,还让她收获了教育孩子的哲理。

这次没有失败者,只有“双赢”齐读

2.是呀,“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人生道路难免磕磕碰碰了,我们只能勇敢面对,让我们对自己说——齐读

3.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让我们对母亲说:——

4.背下这段话,作为我们共勉语句

四.拓展延伸 导语:一次剥豆,让我们剥出了伟大的母爱,剥出了敢于挑战的儿子;还剥出一个个跳跃着思维火花的词语,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甚至还剥出了作者的写法。

《慈母情深》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慈母情深》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慈母情深》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学段要求,本单元以“情”立意,以“感受亲情”为人文主题,以“有感情的朗读和琢磨课文语言文字,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亲情”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 其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三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 本科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三.教案 本文情感丰富,每句语言都蕴含情意,但因为是略读课文,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取其精华中的精华,在教学时,我紧扣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在上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们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迸发出父爱巨大的力量,作者是如何表现父爱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再一起走进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世界,用同样的方法,感悟母爱的力量。”通过回顾复习,注重了专题单元间课文之间的联系,知识的迁移,揭示了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揭示课题后,问:“你注意到了那个字?你如何理解课题的?”又为更好感悟课文内容作一铺垫。 第二环节: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年级的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阅读速度,边读边感知主要内容是必备的能力,是阅读的基础。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试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把觉得最有价值、最能帮助分析、理解课文的问题提出来。目的是鼓励学生善于提问题,教会学生会提问题。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体会情深 因为本篇课文时略读课,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本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动笔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注重阅读批注的训练。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再通过对母亲外貌、行动、语言描写语句的朗读,解决了一个中心问题“作者是如何表现母亲的深沉?”体会了母情对我深深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敬仰。最后分角色朗读全文。目的把学生支离分散的感受整体化一。 这个环节目的问题少而精重点突出,避免挖掘太多太细。

“以人为本”注重朗读,再读中悟、悟中读。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情感共鸣 这个环节精心设计了从画面、诗歌、古诗、名言等方面,让学生走出文本、走出教材,多角度感受母爱。 设计意图

1.让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真情共鸣,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再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2.对学生课外阅读倾力引导。

3.激起学生网上学习查找资料的兴趣。 第五环节:升华情感,情感内化 在《烛光里的妈妈》乐曲声中,让学生写出此刻最想对母亲说的话。目的是把作者热爱母亲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进行人文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设计目的使学生与母亲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融 《慈母情深》语文说课稿2 在选择这一课时,我的脑海中久久地浮现着王崧舟老师那一堂两个小时的《慈母情深》的课,那不着痕迹地引导与深情地朗读,激活了文字里的诗意,唤醒了孩子们的感觉,让学生读出了心酸,读出了慈爱。 那么我在上这一课之前,我就在思考:我如何利用四十分钟的时间,既从王崧舟老师的课中受到启发,又根据自己班学生的特色上出自己的风格,使孩子们也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呢? 下面,我就简要地说说自己的设计和想法。

一.精选镜头,感悟深情 《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

作家对母亲的描写并没有浓笔重彩,没有直白地流露,只是从富有生活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微之处体现出来,刻画了一个为生计疲于奔命的母亲,仍坚守着家庭的温暖,坚守着对儿女的`希望。 因此,我在设计时,教会学生自读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带着方法,通过自读,找出描写母亲的语句品读、交流、感悟,再从中筛选出几个镜头来细细体会。 镜头一:工作中的母亲——劳累 这个镜头攫取了几个描写母亲工作的段落,引导学生既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也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猜测母亲的生活状况,揣摩母亲的心理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其中一组慢镜头和一组快镜头,写法相似,但描写出母亲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疲劳和忙碌。

我引导学生从写法的独特之处入手,通过对比朗读、师生配合读等方式,感悟母亲这一慢一快背后的艰辛付出,更能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深刻领悟,再指导学生用朗读传情达意,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镜头二:给钱时的母亲——慷慨 一个如此贫穷而劳累的母亲,当作者向她要钱买书时,她会如何呢?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母亲的用心,我先设想了生活中的母亲对自己的小气与节省,来反衬出对孩子的慷慨。这慷慨从一“塞”中流露得最淋漓尽致。

有了前面对家庭情况的拮据和母亲工作的劳累的感悟作为铺垫,此时“塞”出的真情便水到渠成了——塞出的是心血,是慈爱,是期望……

二.还原生活,引起共鸣 于漪老师说:“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一定要打开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这告诉我们语文与生活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篇《慈母情深》便是作者梁小声在成功之后,回忆一件小事中慈母对他的期望与鼓舞,对他创作人生的影响。故事本源于生活,读来更是朴实无华,母亲的言行举止恍如就在身边一样自然。因此品读过程中,孩子们很容易回归生活,找到共鸣,设身处地谈出自己的感受。

特别是文中慈母情深感动了作者,作者懂得回报母亲时,我设计了一组诗,由学生从生活中找镜头来填写,这既是对文中反复、排比段落的仿写,又能引导学生发现母爱,感恩亲情,达到更高层次的共鸣。 当然,因为今天是公开课,学生面对这么多听课的老师,有些紧张,不敢表达,所以我特意把教学节奏放慢下来,引导时难免会有些啰唆重复,但是,我想只要能让尽量多的孩子们参与其中,即使超过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