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教案(要详案!) 含 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反思

zuowen 0

求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教案(要详案!) 含 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反思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植物角里的科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

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学生讨论后交流。

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

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

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

为下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在实验中探秘》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

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第一课 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用力点、支点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教学准备】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书里面得第二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

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1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

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

2.00万倍。

1

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

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1

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

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

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

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2

2.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怎样放的更大》教案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上一篇读书的格言

下一篇牵牛花作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