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司马光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朗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字词意思,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通过观看微课,反复朗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读,感知文本特点
1.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里,有一些少年,他们智慧的光芒点亮了我们的童年,想认识他们吗?逐次出示图片,学生说出故事。课件出示——图1:孔融让梨;图2彦博灌水取球;图3曹冲称象;图4司马光破瓮救友。
2.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生说。
板书:司马光司马是姓,光是名。亲切地叫一叫。大声喊喊他。
像这样由两个字组成的姓,你还知道吗?生说。听说过“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吗,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3.如果把刚才同学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那你知道古人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吗?翻开课本102页,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4.读过了吗?和平时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生自由说。
5.师小结:你们发现得真好,这是古人写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那什么是文言文呢?让我们简单了解下。生观看微课视频,初步了解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细读,把握停顿节奏
1.朗读生字。
小老师带读。“瓮”字的读音强调,“瓮”长什么样子?图片出示瓮和缸,让学生来猜,说出理由。板书:插图补充和瓮有关的成语:请君入瓮,瓮中之鳖。
2.一读,意在正音。
要求:两分钟时间,用自己的速度,朗读课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自由读。
师相机引导正音。3.二读,重在停顿。
引言:读古文讲究“断句”。我们知道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有标点的地方当然要停顿,但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没有标点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
请大家拿出笔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便于大家听和画,我读的慢一点,拖音也放长一些,明白吗?师范读。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生校对修正。 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要求:不但要读正确,更要注意句子的停顿。
2.三读,贵在节奏。 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师示范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自由读。齐读。 第三板块:品读,理解文本含义
1.课文读通读顺了,那你是否读懂了呢?�。
《司马光》教学设计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一年级下册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
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
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师述: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并相机出示挂图。
生思考故事主要讲的是谁?
3.生回答,师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
4.师简介司马光。司马光是宋朝的文学家,司马是复姓,光是名。 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标好自然段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精读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再次自由认读生字词。
2.不看拼音,直接认读生字词。
教师检查:开火车读。
3.看到课后字表里的字,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住?你记住了吗?你是怎样记的?你已经记住了哪些生字?
4.指导书写“几、个”两个生字。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三.发散学生思维。 。
小学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课前透视: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
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出示有关课件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数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课件播放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渎给你的同桌听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请你仔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4.你准备怎么读?
5.组内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渎。
4.个别同学展示读。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这个办法不好。
虽然大人个子高或者能想办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来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2.试着做司马光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
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3.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4.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如果让水流出来,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赢得了时间
5.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聪明勇敢的孩子
6.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
《司马光》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并从中受到启发。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救人的情境,在再现的情境体会中,感受到孩子落水的危险,体会时间的紧迫,知道司马光砸得正是时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拓展整合教材,在多元的材料中走近司马光。
【教学过程】
一.学习巩固,导入新课: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注意做到有针对性,容易出错的字多读,生字掌握不好的同学多读。
2.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让学生自主选择,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读。 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受本课的愉悦,尊重他们的主体选择,给他们一个轻松的环境,为他们的学习营造一个自由空间。
二.学习课文3~5自然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导言:上一节课我们学到了司马光和小朋友一起在花园里玩,他们玩得很开心,可你们知道吗?玩着玩着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⑴学生听师范读第三自然段。
⑵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交流,指出事情是: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缸里。 ⑶请你们认真的再读课文,告诉老师和小朋友这个孩子掉进水缸有什么危险? 重在引导学生通过结合水缸的大和水很满来得出小孩子的处境很危险。 ⑷指导朗读。
师:从你们的回答当中老师知道了小孩子的处境的确很危险,老师也感到了你们很担心缸里孩子的安全,请你结合自己此时的心情,把这段课文读一读。指导读出担心的语气 这是一个缓缓牵引的环节,让学生在初步的理解中在略带忧愁的感觉中,知道这个孩子落入水中的危险,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下面更好的体验紧张情绪的环节做铺垫。同时,本环节尊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心理体验来学习课文。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言: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的担心,你们是一群心地善良的孩子,急他人之急,很想帮助缸里的孩子。
他的.朋友也很想帮他,可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他们慌了。 ⑴让学生感受本段文字。师:请你们自由读第4自然段。 ⑵请学生说出别的小朋友的行为。
师:请同学们说说别的小朋友都是怎么做的。 ⑶引导学生体验当时慌乱的情景。师:老师听了你们的发言知道了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现在请你们同桌讨论:他们慌了,叫着喊着,可能叫些什么,喊些什么?先在位子上演一演,而后上台来表演。
⑷学生表演,全班师生对表演做评价。 表演再现了当时慌乱的情景,让学生再次感受紧张的情绪 ⑸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独特体会。师:同学们,事情发生的这么突然,别的小朋友又都慌了,此时读这一段,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⑹指导朗读。
师:你们真是富有爱心的朋友。有的担心,有的难过,有的感到紧张,有的感到害怕,怕缸里的孩子有危险。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本段。
作好朗读评价 如果说上一个环节学生对于紧张的体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则是让学生的这种感觉浮出水面,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情势的紧张与危险,让学生走进了当时的现场,现在学生的心情已被紧紧的提了起来,对人物的担心程度也越来越深。表演的使用让学生更好的走进了课文,理解了文中的语言,并内化了文中的语言文字,很好的体现了文本对话。
3.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言:怎么办?我们都在心中为那个孩子绷紧了一根弦,现在越来越危险了,别的小朋友的慌乱帮不了他,得有人救救他。在这个时候事情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 ⑴感受文字,找出砸缸动作师:请你们仔细读本段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⑵出示卡片,检查问题1完成的情况: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卡片上把动作标出来 ⑶引导想象司马光砸缸情形。师:再 读读本句话,请你们认真想想:为什么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而且砸了好几下?当时可能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⑷学生说自己想象的当时的情形,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⑸展示课件补充学生的想象。师:让我们回到现场,看看司马光是怎样救出孩子的。 出示司马光砸缸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再次感受砸缸情景 ⑹发展求异思维,引导想象。师|:司马光急中生智,用自己的办法救出了缸里的孩子,假如司马光当时不在现场,是你们在那,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别的办法救缸里的孩子? ⑺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
⑻引导方法比较。师:你们都很有自己的见地,在这么快的时间里就想出了办法,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办法和司马光的办法比,看看在当时的情况下哪种办法更好一些? ⑼引导得出结论:方法是可以,但时间不允许,情势紧张,容不得时间耽误,在特定的情形下,举石砸缸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司马光急中生智,举石砸缸,救出了孩子,他砸得正是时候。
⑽指导朗读本自然段。 师:你们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