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乡作文大连600字
刚刚落笔写下这个标题,唇齿间便仿佛弥漫起了故乡小镇朦朦胧胧的香甜味道。那清冽的泉水,食材入锅时发出的好听的“刺啦”声,开锅时一股脑冒出来的厚重白雾,隔着那么远的距离,仍然一遍遍搅动我心底的海潮……我仍记得在镇上求学的时候,每每被问及芙蓉的特产是什么,全班近四十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麦饼”。
我仍记得外婆是怎样把大勺大勺的馅料裹进生面,用蘸过面粉的手拾起擀面杖,熟练地把面团擀成厚薄均匀的面饼,再把面饼扔进烧热了的锅中徒手来回翻动。小时候我傻傻地问她会不会烫,她只是笑笑,把刚出炉的麦饼送到我的桌上。我仍记得咬进麦饼时的每一寸质感,先是脆生生的面皮,柔软的鸡蛋,香浓多汁的肉,喷香的虾皮,让人恨不得把鼻子也扎进去大啃一口。传说在南宋初,金兵大举伐宋,奸相秦桧对侵略者纳币称臣,对抗金名将却一味打击。爱国军民对秦桧的卖国行径恨之入骨,于是将麦粉和油放进烘缸里烤制而成,取名麦缸饼,即“卖国饼”,久而久之就叫成了麦饼。
这是个事关国家与民族的故事,但对于我,麦饼仅仅意味着,故乡。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芙蓉的孩子,都像我一样对故乡的麦饼怀着这种特殊的情感,爱它,又忍不住恨它。爱它那让人感觉踏实的气味和分量,爱它留在口中淳朴亲切的乡土味道;恨它那样咸,那样干。
然而那恨也是深深的,沉沉的,不曾掀起惊涛骇浪。其实故乡的大多吃食,与乐清多地的相类似,我却总宁愿吃小镇上卖的或自家做的。我分外想念外婆做的麦油煎。
她洗净了手,可以直接用手蘸着面糊在平底锅上摊出一张张薄薄的饼,再炒三两配菜,多是炒面,鸡蛋韭菜丝,豆腐干,丰盛时还有笋、豆芽、萝卜等,每样取一些裹进卷饼后可以做出粗粗的一筒,咬一口便汁水四溢。热乎的面饼极有韧性,不当正餐时可以直接拽着吃。逢年过节,家中长辈过生日或者仅仅全家人难道团聚,外婆总会张罗着在自家做麦油煎。
她会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忙东忙西地准备,在我们全部落座后她仍笑盈盈地立在炉边候着新菜,偶尔应一两句舅妈的调侃,乐得大笑。还有梅雨时节乡下爷爷家带来的大个儿杨梅,红得发紫,紫得发黑,仿佛沉淀了最深的色彩和最浓郁的香味。用它们酿成的酸酒,让人含一口便不忍下咽。外公最喜欢在吃饭时从酒罐里舀上满满一杯,也不打饭,就着几碟素菜细细慢慢地品,一派闲士风度。
酒不醉人,而人已自醉。写到这儿,竟真的饿了。呵,故乡,我忍不住低低地念,我舌尖上的故乡啊。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舌尖上的家乡作文1 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美味小吃。
我们濮阳也有很多特色小吃,首屈一指的便是凉皮了。 说起我们濮阳的小吃呀,我便垂涎三尺了,那个香啊!闻一闻都会流口水,尝一尝,就会令你流连忘返。来到这里必要吃得,就是凉皮和壮馍了。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凉皮可以算是人间美味了。
有一次我特别想吃凉皮,于是我去卖凉皮的店铺,但是结果无一例外,每一家都排起一条条长龙,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英俊潇洒的年轻人,还有懵懂无知的小孩子,甚至连的婴儿也被母亲抱在怀里排队买。 走进店,一股清凉的气味扑鼻而来。凉皮的香味,足以把我的味蕾引出来。
只见晶莹剔透的凉皮、金道的面筋、美味的黄瓜。我的口水已经忍不住“飞流直下三千尺”了。这哪里是一个小吃,分明就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卷。
这可把我肚子里的馋虫给引了出来。 凉皮的味道,美味十足。当你咬上第一口时,就会被它的美味所震撼,忍不住再来一口。
那富有嚼劲的面筋和凉皮,那别具一格的美味,令你回味无穷,把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还有那香甜可口的黄瓜,也仿佛让你进入了一个仙境,它的美味是无法用语言所描述的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2 我的家乡在河南濮阳,这里有很多特色小吃,最有名的莫过于洛阳的水席、开封的包子、郑州的烩面了,这里面,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烩面。 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
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工作节奏的加快,烩面已成为中原地区有口皆碑的佳肴,经营羊肉烩面的饭店林林总总,遍布华街冷巷,乡镇、农村也陆陆续续开起了大大小小的烩面馆。 烩面如此美味,制作起来当然甚是考究。烩面的面选用优质面粉加以盐碱,用温开水和成细腻润白,比饺子面还要软的面团,待筋道十足后,放置若干时间,制成四五指宽、十几公分长的面片,外抹食用油防粘,片片码齐,也可用塑料纸加以覆盖。 烩面的汤更是自成一家,独具特色。
羊骨劈开,外加嫩羊肉,大火猛滚,小火细炖,因骨油熬出,汤色嫩白如玉,外有七八味中药,遂唤“白汤”,营养价值极高。 到了中午或晚上吃饭的时间,随便走进一家烩面馆,几乎家家客源爆满。这时,你得快点找个座位,要上一两个小菜,配以酒类或者饮料,慢慢的用着,然后再点上一碗烩面,十几分钟过后,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烩面就端上桌来。 你看,碗里面那嫩白如玉的骨汤,长宽均匀的面,上面在撒点绿色的香菜,红色的枸杞、黑色的木耳、粉白色的羊肉片,再外带一碟辣椒油、糖蒜。
这哪是一碗面,分明是一幅画。 芳香四溢的面,让人垂涎欲滴,肚唱空城计,馋虫勾引来。拿起勺子,先喝一口汤,油而不腻,鲜而不厌,润滑的要从嘴中滑出,真是赛过琼浆玉液。
再挑起一根粗细均匀的面放入嘴中,筋道的更是有嚼头。 旁边桌子上的人,特别是干重活的打工一族,那个不是一下夹起好几根面,往张得大大的嘴巴里送去,满嘴油光光的,丝毫不注意形象,有的甚至几分钟的功夫,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烩面就被他们连渣都不剩的一扫而光,齿间存有的余香,时不时地还砸吧着一下嘴,真叫“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 水一样的温柔,火一样的激情,小南风一样的柔和,细细品味,河南三大小吃之一的烩面,确实当之无愧。 希望它像一颗明珠,永远闪烁在中原,绽放在中国,走出国门!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3 这里是应星故里,文风鼎盛;这里有华林书院,薪火相传;这里还有百丈禅寺,香火袅袅,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奉新。
除了人文景观,各种美食更是家乡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黄黏米果、盐包鸡等还上了《舌尖上的中国》呢。 酥脆美味盐包鸡。盐包鸡是一道美味的菜肴,经常出现在我们平时的餐桌上。瞧,外婆开始做盐包鸡了。
外婆先把鸡去头,洗净沥干,接着将适量的米酒和食盐混合搅拌均匀,然后涂抹在鸡身上,需要腌制5个多小时。腌制鸡时,外婆还将切好的葱段、姜片塞入鸡腹中,再用锡箔纸将鸡包裹严实。鸡腌制好后,外婆取来一口大炒锅,加热,倒入粗盐翻炒。
待将盐炒热后,加少许八角和花椒,继续翻炒,等盐逐渐变色基本上就炒好了。取出1/4炒好的粗盐铺在准备好的砂煲底部,将包好的鸡放入砂煲,再用剩余的炒好的粗盐覆盖鸡身,就可以焗烧了。先用大火焗10分钟,再用小火焗1个小时,拆掉包着鸡的锡箔纸,取出鸡,冷却食之。那鸡肉酥脆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黄黏米果迎春节。每年春节前夕,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摆着一道传统美食——黄黏米果。每到春节外婆就会忙碌起来,将挑好的糯米放入筐中,给它们洗澡,一粒粒糯米躺在水中,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
洗完澡将糯米倒入大木甑[zèng]中蒸熟。当甑内升起一缕白汽时,将已煮好的�。
舌尖上的故乡-油甘闽南长大的孩子童年里一定有 油甘,这水果生吃起来其实很涩,虽然咀嚼后也有些甘甜的味道, 所以闽南人家都把油甘腌制了食用。我老妈从来不做,她不喜欢腌制的食品,说盐分太高不益健康。
那时候很多人家里都有腌制好了的油甘,有客人来便拿出来配茶,于是乎到同学家蹭油甘吃便成了我童年里很开心的一回事了。相聚聊天时间总是过得飞快,现在回忆起来那样的时光已经是生活中可望不可及的奢侈了。 记得学生时代每个寒暑假我最喜欢跑到不同的同学家一边聊天一边啃油甘子,我还记得不同的同学妈妈做的油甘不同的味道。有个男生的妈妈做的油甘特别好吃,我常去他家玩, 跟他妹妹也成了好朋友。他们家收拾的很整齐很干净,记忆中她特别和蔼可亲,从来不大声说话, 也不会八卦的问这问那的,我在他家就常常是蹭吃了油甘继续蹭吃晚餐,再顺便的带一些油甘杨梅的回家。
长大后大家到外地读书了,到他家蹭油甘吃更成了寒暑假回乡的动力了,我曾经缠着她说阿姨你教我腌制油甘吧,她就会半开玩笑的说她的绝活是要传给儿媳妇的,我只好作罢了呀,因为她儿子可是我很好很好无话不谈的男闺蜜而已。后来阿姨去世的时候,想到以后回去再也吃不到她做的油甘了,心里很是空落落的。 在写这篇舌尖上的故乡-油甘时候不知道为何自然的就想起这个同学的妈妈。
当然,我也不会忘记关于油甘的另一些有趣的故事。闽南人除了把油甘腌制了食用,小贩们也把油甘做成类似北方的糖葫芦沿街叫卖,“油甘枝,油甘枝。”那声音让童年的我雀跃不已。后来上了中学,不知道为何沿街叫卖油甘枝的越来越少了,只在校运会的那几天学校了忽然间多了很多卖油甘枝的,我的闺蜜好友每年都参加八百米比赛, 我就每年买好油甘枝屁颠屁颠的追着她的身影瞎乐,她得冠军我比她还开心,如果看到她要被超越了,我就恨不得手中的油甘枝变成魔法棍,朝空中点一下,别的参赛者都静止1分钟。
多年后记起自己这种幼稚的想法就想笑想必是童年的我童话故事读太多了呀。 长大后离乡背井的到了新加坡,这里超市货架上一排排的让人馋涎欲滴的各种水果新鲜便宜,就是没有油甘和杨梅哈, 杨梅是另一种让我念念不忘的舌尖上的故乡的味道。
后来偶尔回乡,朋友也带了腌制好的油甘给我,然后因为舍不得吃,放着放着就发霉了。N年前有一天很惊喜地在小印度区看到印度人的摊位上有卖, 超大的油甘也超贵,买了10颗回家上网搜了腌制的方法,存在一个透明的美丽的玻璃瓶里,在我的冰箱里最显眼的位置住了一年后被女儿扔掉了。
我终于也是没有吃自己腌制的油甘。也许有些食物离开了特定的场景就索然无味了吧。
舌尖上的家乡味作文300个字家乡的那个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荡,每个人的心里都怀念着家乡,都思念着奖项那些难忘的味道,那个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我出生在瓯江北岸的一个小村庄,小河安静地从石桥底下缓缓流过。
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体某个角落的是某种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种如蒸饺般大小叫作番薯黄夹的东西。关于这种小吃,我曾一直以为它就跟米饭面条一样,普通得全国人民都知晓。可是直到它被我带到教室,好友们用惊异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名为番薯黄夹的东西,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带农村里。我们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总之,不超出一个小县城。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
很多年前,我问母亲几月几吃番薯黄夹,她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想吃就做,哪来日期限制。农村妇女都有一双巧手,母亲也不例外。我亲眼看过母亲是如何制作番薯黄夹的。
过程看似挺简单。首先将番薯去皮煮熟,滤掉汤水,再掺入番薯粉搅匀至无颗粒状,然后用手撮取少许擀成皮备用。至于馅,通常是由猪肉、豆干、香菇、葱或韭菜等拌匀合成,当然也可依个人喜好放少许虾皮、萝卜丝等,最后包成饺子样放入蒸锅蒸熟即可。
母亲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黄夹个头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还是没有“瘦下身来”。我记得请同学来家吃的时候,她指着这黄溜溜的番薯黄夹惊讶地叫道:“哇噻,这是史上最大的饺子吗?”作为一道历时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认为番薯黄夹起源于乐清翁垟。翁垟是离我家不远的一个镇。
时至今日,那儿的番薯黄夹口感依然最纯正,卖相也最好。印象中,我第一次吃这种地道的番薯黄夹,它姜黄色的皮,油亮油亮。隔着层塑料袋,似乎也能闻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凉后一口咬下去,馅汁流出来,沾得满嘴是油,略带弹性的皮跟油多却不腻的馅儿在嘴里一起咀嚼,那叫一个美味呀!还来不及下咽,紧接着再咬第二口,把整个嘴巴塞得鼓鼓的。
车主用方言喊着“番薯黄夹呀,卖番薯黄夹”,一遍一遍,回荡在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耳边。
舌尖上的家乡之(十四)云梦鱼面云梦鱼面 武汉市书城路中学703班 刘阳 我的家乡湖北云梦,在战国时属楚国,是一片沼泽,据说楚王曾经在此狞猎。我的家乡有一道美食,它叫鱼面,是我至今吃到的最美味的面条。
云梦的鱼面和其它面条相比很不一样,它比普通面条细,像粉丝,但又比粉丝粗那么一丁点儿。我听说这个美食的出现纯属偶然。在之前的云梦城里有一个生意十分兴隆的“许传发布行”,由于来这个布行做生意的外地商客很多,布行就开办了一家客栈,专门接待外地商客。客栈特聘了一位技艺出众,擅长红白两案的黄厨师。有一天黄厨师在案上和面时不小心碰翻了准备氽鱼丸的鱼肉泥,不好再用,弃之又可惜,于是他顺手把鱼肉泥和到面里,擀成面条煮熟上桌,客人吃了都赞不绝口。
后面有一次,黄厨师做的面条太多,没煮完剩了好多,黄厨师就把它晒干,客人要吃时就把干面煮熟送上。 鱼面的制作也很不一样,先要去买两条鲜活的鱼,将它们洗干净,去掉鱼头和鱼骨,把鱼肉绞成鱼茸,这时的鱼肉就变得细腻,鱼肉香味十分浓厚。 鱼茸做好就到做面了。
先取面粉参水,来回揉搓,等面粉能成团,水和粉不能分离时,再将鱼茸加入再揉,揉到鱼茸完全境均匀混入到面中为至。将面擀成薄薄一片再卷起来,切成细细的条,然放放到锅上蒸,再晒上几天,等干了就成了鱼面了。 每次回家乡,奶奶都会给我做不同的鱼面,有煮的,蒸的,有炒的。
但我觉得煮的鱼面最好吃。煮面条时,加入各种调味品,再加上几片青菜,可谓色香味具全,一口吃下去,口里回味着鱼香和淡淡的面香。有时一碗还不够,连着吃几碗才得到满足。
这就是我家乡的美食,每当我吃面条时,就回想到它,想到我可亲可敬的奶奶。
舌尖上的家乡之(二十三)龙口鱼糕龙口鱼糕 武汉市书城路中学703班 赵贞妮 我的老家在长江边——一个美丽和睦的小村庄,她的名字叫“龙口镇”。 龙口镇南临长江,北依内荆河,西引洪湖,东接四湖干渠,自然风光旖旎动人,人文底蕴钟灵毓秀,每一个在这里长大的龙口人都对他有着深深的眷念,曾经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乘舟回家看望,看着眼前这雄壮艳美的景色,不禁写下了这首诗: 脚踏腾云洲;心源故里传佳话, 安家老龙口;院士贤名载汗青。
当然,洪湖过春节家家户户的年桌上必定都少不了鱼的存在,吃的不仅仅是味美鲜甜,也是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景。龙口镇是洪湖最擅长做鱼糕的地方,临入春节,龙口家家户户都在为准备鱼糕、鱼丸忙碌着,“吃鱼不见鱼;吃鱼不见刺”是属于洪湖美食的浪漫。 鱼糕的做法其实特别简单,食材来源于地地道道的家乡特产“洪湖活鲜鱼”,把活鱼的骨肉分开,并把鲜鱼肉和新鲜的猪肉放在一起,搅拌成碎沫,再放入适量的调味品搅拌均匀,成蛋糕状放入大蒸笼里面,大火蒸半小时后,在成型的鱼糕上抹上薄薄的一层鸡蛋黄,十分钟后就大功告成了,香浓的鱼糕味道弥漫着整个村庄,那口感让人回味无穷,念念不忘啊! 相传清朝时代,乾隆皇帝出巡至湖广地界,官员为其广征名厨烹制特色佳肴,但其不喜大鱼大肉,而湖广特色就是各种肥鱼,名厨们倍感为难。来自龙口镇的厨师刘三元揭榜而出,献上一道鱼糕,乾隆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故此,龙口鱼糕远近闻名。 鱼糕依然成为龙口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吃的是对亲人;朋友团圆的深情祝愿,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舌尖上的家乡之(七)武汉的小吃武汉的小吃 武汉市书城路中学703班 吴佳俊 武汉是一个繁荣的城市,在这里保存着古代美食技术的传承,在这里有着三大美食:蔡林记热干面、老通城三鲜豆皮、四季美汤包。这三大美食是武汉著名小吃,每当有外来人员到访武汉,一定会去品尝一下。
蔡林记热干面是武汉最出名的小吃之一。在武汉,人们的早餐少不了一碗热干面。从外地来武汉旅游的旅客不吃一碗蔡林记热干面都不算来过武汉。热干面是十大面条之一,有着许多做法。通常是以油、盐、芝麻油、色拉油、细香葱、辣萝卜丁、量卤水汁、生抽作为辅助材料。
其色泽黄而油润,味道鲜美,由于热量较高,也可以当做主食,营养早餐,补充机体所需能量。 然而,蔡林记热干面也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历史由来。据说,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汉口有一名叫李包的人在关帝庙一带买凉粉和汤面。
一个夏天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满是星光的天空,在闪耀的星光与明亮的月光下,一股浓浓的香气飘向四周。他无意间用前天剩下的面制造出一碗香气四溢的面。有人问李包这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热干面”。
在这之后,李包变卖起了“热干面”并把这手艺传授给了他的徒弟。过了几年,有一名姓蔡的徒弟在江口满春路开了一家热干面馆,店名就叫“蔡林记”。从此“蔡林记”武汉买热干面最有名的店。
老通城豆皮是武汉著名的传统小吃。迄今已有50年的历史,武汉最著名的豆皮是位于武汉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其制作的豆皮在武汉市市民中有很好的口碑。老通城三鲜豆皮根据做法传以豆、米、浆拌鸡蛋做皮,以糯米为馅,色泽金黄透亮,外脆内嫩,以其独特风味逼近闻名。 四季美汤包其江苏风味武汉化的小笼汤包被誉为“汤包大王”。
“四季美”是一个小吃店的店名,因为在“四季美”这家店里,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应,例如:春炸春卷,夏卖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饼等。该店因小笼汤包变成了一家供应小汤包的汤包店。汤包的制作工序极其讲究,先将鲜猪腿肉剁成肉泥,然后拌上肉冻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面皮里,上笼蒸熟,肉冻成汤,肉泥鲜嫩,再配上姜丝酱醋,非常鲜美。汤包皮薄、汤多、馅嫩、味鲜,为了满足不同食客的口味,店里还制作了有虾仁、香菇、蟹黄、鸡茸、什锦等等不同口味的汤包。
武汉的美食千变万化,蔡林记热干面、老通城三鲜豆皮、四季美汤包,这三种美食是武汉最有名的三大美食,然而,在这个繁荣的城市,小吃是武汉必不可少的特色。在武汉美食随处可见,来武汉旅游的旅客一定会去尝尝武汉的传统美味。
舌尖上的家乡之(十八)孝感滑鱼孝感滑鱼 武汉市书城路中学703班 杨用政 说到我家乡孝感的美食,孝感滑鱼一定算的上是极具特色的地方美食之一了。在孝感,每年过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滑鱼,然而,想做出正宗的孝感滑鱼,其过程可是非常复杂的。
孝感炸滑鱼首先要制作鱼参。我们买了几条肥大的草鱼,个个都是活蹦乱跳的,卖鱼师傅将鱼的鳞片及内脏处理干净,再将鱼清洗干净,然后再把鱼头、鱼肉及鱼骨分离。制作鱼参时只选择鱼肉部分,只见制作鱼参的师傅将切好的鱼肉放到绞肉机里绞碎,然后将生粉和鱼肉按适当的比例搅拌均匀,加点盐,最后用搅拌机将这些材料不停地搅拌均匀。 检验鱼参是否做好,只需用勺子舀起鱼参放入清水中,要是能浮在水上面而不沉下去,就表示鱼参做好了。 在白色的鱼参中要打进几个鸡蛋,让它的味道变得更加的鲜甜,也可以有效的防止在炸滑鱼时粘连在一起。
鱼参做好了,接下来就要把剩下的鱼骨和鱼头剁成小块加进鱼参里,再次搅拌均匀,这是让滑鱼成型的重要一步。 当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要开始炸滑鱼了。每次姥姥炸滑鱼,都会准备一大盆的鱼参,炸出很多袋的滑鱼,炸完所有的滑鱼通常需要一两天的时间,这实在是很辛苦,于是我们一家都会去帮忙,我光是把鱼参搅拌均匀就累得胳膊发麻了。
姥爷爷从屋里搬出一口大锅,架上灶具,把一大桶金黄色的食用油都倒进锅内,将柴火烧旺,等油温烧到六七成热的时候便可以炸滑鱼了。 只见姥姥用勺子舀出鱼参直接放入滚烫的油里,发出滋啦滋啦的声音,姥姥炸滑鱼很在行,把糊状的鱼参不停的往油锅里放,再将炸的金黄的滑鱼捞出来沥干油。 刚炸出来的滑鱼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咬上一口,油香四溢,鱼肉的香气被很好的激发出来。
当然,炸好的滑鱼不仅可以直接吃,还可以烹调成汤菜,在汤里丢上几个滑鱼,汤都变得鲜甜了,饱含了汤汁的滑鱼更是一绝!无论是做汤、火锅甚至是烧菜,都可以用上滑鱼,可谓是色香味俱全。 滑鱼的制作过程虽然麻烦,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做滑鱼时,那种不可替代的满足感,这或许就是一种年味吧。 孝感滑鱼不仅是一道特色的地方美食,也是千千万万的家庭在春节团聚时共同劳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家乡浓浓的亲情与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