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 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设想】这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易于诵读,教学时重点指导朗读,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教师可以准备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参观调查有关自然、化石的内容,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增强感性认识。这首诗拟用一课时教学。【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直接导入。
或者播放歌曲《木鱼石的传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还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生物进化的知识,巧设疑问导入新课。相关链接:
1.化石: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2.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掌握下列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猛犸海枯石烂引颈长吼日转星移
三.诵读感知
1.初读诗歌
1.指名朗读,师生从字音、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初步评价。
2.教师点拨这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朗读时要把握意义节奏,进而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澜。
3.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录音。
2.齐读诗歌,交流感受学生发表看法,谈自己读后的感觉。
教师引导他们从诗歌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效果等方面谈认识,并加以适当的点拨。
3.把握内容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诗歌可分为几层,大意如何概括?学生交流后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诗歌分为三层:
1.-
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
6.具体抒写,无限遐想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小结: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诗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说了话”。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四.分析品味语言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点拨:抓住关键词来体会,如:吟、请、神往、惊讶……→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
写作背景:这首科学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掀起,学科学、用科学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实现科技现代化是国人的殷切希望。作者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这首科学诗,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以此激励人们向科技现代化进军。
2.自由诵读诗歌,找出理解有困难的诗句或自己欣赏的诗句。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点拨,但不可越俎代庖。补充: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小结:
1.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2.之所以是“珍贵的密码”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做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3.再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诗歌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第一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因此首先要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不能矫揉造作,要让听众听起来觉得自然。第二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第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现,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
第四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
《化石吟》教学设计导语: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化石吟》教学设计,增强学生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
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
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设计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通过快速朗读,掌握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发联想和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入题 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
在此基础上,用歌曲《一个美丽的传说》创设情境,然后由此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1.出示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正确的读音。 万载zǎi 骸hái骨 躯壳qiào 裹guǒ藏 档dàng案 猛犸mǎ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2.理清诗歌脉络,归纳诗歌主题。
全诗共六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出化石,讲述奇妙故事。 第二部分第2~5节:作者抒写具体的遐想内容,展现化石的生命档案。 第三部分第6节:呼应全文,化石回答了开头提出的问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3.研习新课。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3.探究质疑:第一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4.探究质疑: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讨论并归纳: 这个世界应是记载了生物的进化过程,是远古的世界,地球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5.探究质疑:沉睡了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探究质疑: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
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最后一节是对第一节的回答。
7.探究质疑:最后一节回应第一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课文精读,品析文本
1.我们常说写文章要开篇点题,那么这篇文章点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3.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平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4.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5.“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6.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用心体悟归纳诗歌的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2.拟人手法,亲切自然。
四.拓展练习
1.展示鱼化石或琥珀化石的图片,让学生复原其形象或想象其成因。
2.以下是艾青写作的《鱼化石》,试比较其与本文的异同。 见《创优作业》
五.课堂小结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
初一语文《化石吟》教案(4)【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吟:赞颂 【活动与探究】
1.课外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2.阅读一些科学诗,如高士其的《时间伯伯》,进一步感受科学诗这种表述形式的文体特点。
如《我们的土壤妈妈》: 我们的土壤妈妈节选 高士其 我们的土壤妈妈, 是地球工厂的女工。 在大自然的建设计划中, 她担负着 几部门最重要的工作。 她保管着矿物、植物和动物, 还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她改造物质,发展生命, 经营着无机和有机, 两大世界的巨大工程。 她住在地球表面的第一层, 由几寸到几千米的深度, 都是她的工作区。 她的下面有水道, 水道的下面是牢不可破的地壳。
她是植物的助产士。 在她温暖的怀抱里, 开放着所有的嫩芽和绿叶, 摇摆着各色的花朵和果实, 根和她紧密地拥抱。 她是动物的保姆。
在她平坦的摇床上, 蹦跳着青蛙和老鼠, 游行着蚂蚁和蚯蚓, 蜷伏着蛹和寄生虫。 在农村,有数不尽的田亩, 滴上农民的血汗, 播下谷子、小麦和高粱。 我们的土壤妈妈, 从不辜负农民的希望。
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 把沙漠变成了绿洲, 从荒芜走向繁荣, 我们的土壤妈妈, 更进一步展开她的工作。 ──选自高士其科学诗集《时间伯伯》 〖阅读提示〗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能吟,能唱,琅琅上口,又便于记忆等优点。作为说明文的一种表述形式的科学诗是借助诗歌向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又焕发了艺术性。
高士其的科学诗《我们的土壤妈妈》以诗歌的形式说明土壤在自然大家庭中的角色和功用的科学内容。科学诗,诗的艺术性,是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这是不同于一般诗的地方。在诵读中去感受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