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

zuowen 0

《伤仲永》教案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下面是我整理的《伤仲永》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伤仲永》教案。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三.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教时:两课时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

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哀伤,叹息。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

《伤仲永》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伤仲永》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学习语文,朗读很重要,对文言文的学习,这点尤为重要,我们一定要熟读成诵。

2.质疑法。学则须疑,疑则引发探究,探究才能发现真理。

对于文言词句,,我们可以采用质疑的方法,利用工具书与注解,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并查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1.导语设计:古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成一个庸才、蠢才。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永》,来了解一个典型的例子。

投影显示课题。

2.作者及题解投影: 王安石1021——108

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题目中的“伤”是“哀伤”的意思,文题的含义是: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表达作者对方仲永遭遇的哀伤、惋惜之情。

二.感知文意:

一. 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2.请学生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投影 隶lì 谒yè 扳pān 称chèn

3.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投影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4.齐读课文

二.译课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粗通文意。

2.教师点拨疑难词句: A、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投影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B、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投影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

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以下就是我精心推荐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① 仲永/生五年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 余闻之也/久 ⑧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 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

初中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 议论文 。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 七年级语文 《伤仲永》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一 预习课目标:

1.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3.认识后天 教育 的重要性。 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方 法:小组合作、一帮

一.独立完成 提 纲: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 句子 。 仲永/生五年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传/一乡秀才/观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4.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5.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6.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7.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展 示 课

一.预习反馈;了解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或提问了解预习情况

二.明确目标:

1.翻译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解读写作手法及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分组合作:

一.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观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初中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二 【教案背景】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 故事 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 方法 。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

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文章 的立意

四. 教学方法 设想: 一 、 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 试改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