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一语文教案

zuowen 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一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一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一语文教案1 目的要求:

一.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二.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三.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要点难点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 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

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写作背景 本文的发表、结集和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

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

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此前在北京期间写的前五篇回忆性散文有:《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

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

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

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

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

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一层

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

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

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

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初一语文教案课件

下面是我为你分享的初一语文教案,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

初一语文教案篇一: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所在第一单元

二.授课学时3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难点

1.是对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掌握难解的词语。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讲读法

五.教学准备: 1.解决生字词 2.掌握写作手法,理解文意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

1.881~193

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缠络chán相互缠绕在一起豁hu?此处状声 觅食mì找食渊博yuān学识深广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an油蛉líng攒cuánmáo珊瑚shān蟋蟀shuài敛liǎn脑髓suǐ陌m?人迹罕至hǎn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u书塾shǔ宿儒rú蝉蜕tuì人声鼎沸dǐn窦d?u厥士ju?拗ǎo倜傥tìtǎng金叵罗pǒ盔甲kuī绣像xiù锡箔xīb?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小结: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5.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

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

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

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明确: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 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明确: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 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 那时的乐园”? 明确: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明确: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 初一语文教案篇二: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初一语文《风雨》教案

“风雨”点明了 文章 集中表现的内容。文中虽不著一“风”一“雨”,却处处在写风雨,“风雨”是文章侧面烘托的对象。

以“风雨”为题,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思。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风雨》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语文《风雨》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义,积累优美语句。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一. 导入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场景后,让学生根据内容谈感受。

二. 检查预习

1.作家作品: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他在他的自传中也说过,他娘叫他“平娃”,是希望他一生平平顺顺的。但是后来贾平凹上学了,小有名气了,再叫这个名字,显得比较俗,也没什么 文化 底蕴。而在陕西方言中,这个“凹”和“娃”读法相同,于是他就把“娃”改成了“凹”,可以看出,这文人的一个名字,也是大有讲究的。

他是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被誉为“鬼才”。他的小说十分出名, 散文 也很有特色。贾平凹的作品多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有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学品格。

代表作有《秦腔》、《白夜》、《废都》等。

2.生字词 葡萄蔓wàn指植物的枝茎 撩liāo指掀起、掀开 捶chuí 偌大ruò 刹那 chà指很短的时间 芦苇lú wěi 栅栏 zhà 槐树huái 攀附pānfù 蜷曲quánqū 屋檐wū yán 弧形hú xíng 锥形zhuīxíng 蹦跳bèng tiào

三.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有些地方应当读得急促一些,而有些语段不甚急速,可以读的舒缓一些。

2.概括段意。

让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完后找出各段主要描写的对象,并概括这些对象的特点。 第一段:树林子 像面团,形态扭曲 第二段:垂柳乱得像 麻团 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苇倒伏破裂出声 第三段:羊 惊跑跌倒 女孩牵羊回不了家门 第四段:葡萄蔓脱落 苍蝇集中在电线上 第五段:鸟巢掉下鸟尖叫落地 第六段:废纸乱飞乱粘贴 猫全身精湿 瓦片 像树叶飘落 第七段:浮萍 凸起被冲上塘岸 鱼被冲上塘岸 第八段:油灯点不着老头捶腿 小孩 叠纸船

四.品味赏析。

1.刚刚我们已经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虽然本文题目是“风雨”,但是通篇都没有“风雨”二字,这算是跑题了吗?如果没有的话,本文到底有没有描绘出风雨呢?请大家再看一下课文,找出一两句你认为最能体现出风雨的写得最好的 句子 来赏析。 提示:赏析的时候,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首先是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

其次是从什么角度来进行描写,如细节描写、整体概括。最后也可以从词语这方面来赏析,如运用一系列的动词等等,并说明这些突出了风雨什么样的特点。    初一语文《风雨》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 刹那 栅栏 蜷曲 倏忽

2.词语解释。

偌大 刹那 蜷曲 倏忽

3.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参考: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整体感知】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参考: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初一语文《风雨》教案三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风雨的特点。

2.分析作者写景方法。

3.借鉴写法进行写作。

一.引入新课:2分钟。

初一语文《观沧海》教案大全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观沧海》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语文《观沧海》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

1. 目标

2.� x k b 1 . c o m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 课前预习 ,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

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 说说 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 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 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 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初一语文《观沧海》教案大全二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 于感悟与理解。要 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

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X X/X X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_/_/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X X/X X/_如“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X X/X X/X X/X如“旧时/茅店∕ 社林/边” 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 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

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 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初一语文《观沧海》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 造句 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 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 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 “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初一语文《观沧海》教案大全四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

初一语文《春》教案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图片、文字来表述并构成的课堂要件。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春》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语文《春》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欣赏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2.赏析作者描绘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

3.体会作者对春天喜爱和赞美之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难点:体会作者对春天喜爱和赞美之感情。 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诵读中注重个性化朗读。

2.小组讨论理清 文章 的脉络,学习细致观察景物,领会写景的各种 方法 。

3.课堂延伸:查阅资料,找出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在课堂上讨论、分析。 学前准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2.查阅资料,找出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摘抄并准备在课堂上讨论、分析。

3.把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 句子 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教学步骤:

一.检查导入

1.请你列举古诗中分别描写四季的诗句? 春: 夏: 秋: 冬: 或者运用下列导入语: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严冬将至,但我们也可以在这严冬中找寻春的影子,因为冬天来了,我们离天春天越来越近了,那让我们共同来期待那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吧?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听,春天来了…… 欣赏音乐《春天在哪里》

2.介绍作者可引导学生结合注释①回答,教者作补充。 朱自清,我国著名诗人、 散文 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 毕业 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3.正音辨形 迷藏 散 在草丛里? 酝 酿 应和 黄晕 蓑 笠

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音像带。 或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配乐,其余同学仔细听。

2.学生自由读,小组比赛,师生评议。

3.理清作者写作全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节:盼春“盼望着,盼望着” 第二部分第2节----第7节:绘春 先宏观勾勒:一切山、水、太阳 再微观刻画:草、花、风、雨、人 第三部分第7节---第九节:赞春 春天像娃娃、小姑娘、青年

4.全文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为每幅画取个名字。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请你为上题中的几个特写镜头配上相应的古诗——可不讲 春草图: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春花图: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绝句》 杜甫 春风图: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春雨图: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水槛kǎn遣心》 杜甫 春勤图:乡村年久竞农务,秋歛春耕恐失时。《鸡犬》宋.陆游 歛liǎn,聚集

三.精读感悟 指导学生在阅读分析中注意修辞对所描写得景物以及作者情感的作用。 第一部分第1节:盼春“盼望着,盼望着” 拟人、反复修辞手法,反复朗读。

1.课文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盼望着”? 明确:反复,表达期盼春天心情的急切。朗读时要上扬。

2.“近”和“盼”有什么关系 “近”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照应了“盼”字。

3.体会两个“着”、两个“了”的作用。 明确: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中又充满了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第2节----第7节:绘春 第2段和第3至7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写春景,宏观勾勒;第3段至第7段是分写,微观描绘。 这一部分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 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

课文第2段。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落笔分写。由面到点 体会“刚”字的作用。

明确:“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是说靠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引导学生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 明确: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时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太阳 “睡醒”的情态用“红”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体会三个“起来了”的作用。 明确: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本段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

初一上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初一上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一上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 篇1

一.目标导引:

1.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3.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二.自主预习:

1.阅读《幼时记趣》课下注释

1.,了解作家作品。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 藐 项为之强 怡 然 唳 凹凸 壑 庞 哈蟆

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四.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

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注意“释”、“补” 、“调”、“连”的具体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 补 使与台齐 实为“使之与台齐”。

2.、 以……为…… 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 见二虫斗于草间 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 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 表被动

五.反馈提炼:

1.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② 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六.检测反馈: 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 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七.教后记: 初一上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教会文言文词的集纳梳理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难点:

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教会文言文词的集纳梳理 教学设计: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

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作者作品介绍 作者沈复,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

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⑵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⑶ 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三.师生讨论疏通文意

1.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点拨 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指导学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字字落实,准确

1.简介文言文词语的特点:现代汉语一般用双音节词,文言文一般采用单音节词,如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回忆 扩张 太阳

2.一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 ===增补适当的内容 调 ===调换词语的位置 省 ===省略不必要的内容 先给学生感性认识,具体做法,结合具体语句的翻译

3.学生自己试翻译课文的第一小节,指出学生翻译中的问题,教师订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